微軟宣布裁減全球約 3% 員工,約 6000 人,是繼 2023 年初裁員 1 萬個工作岡位以來,最大規模裁員。
2025 年報稅季即將開跑,今年報稅政策出現大幅變革,財政部全面調高免稅額、標準與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同時調整所得稅級距,帶來明顯減稅效益。
2025 年 5 月報稅季即將開跑,刷哪家信用卡最優惠?《經理人》整理各家銀行今年度所得稅信用卡繳稅優惠,利於讀者一次掌握相關資訊。
2025 端午節連假即將到來,期間休息日、例假日、國定假日、特休假的加班費算法有何不同?4種假別加班費一次看:
7-ELEVEN 宣布推出會員訂閱制,揭示零售業搶攻訂閱經濟。隨市場飽和與消費習慣改變,企業開始嘗試導入訂閱制度,成功關鍵在於找對受眾、設計對應方案。
每天上班都像演別人的人生?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走在別人替你選的路上。別再讓「還可以」的工作,默默耗掉你最有熱情的年紀!
當全球科技公司高喊「AI 將接管人類工作」的口號時,卡內基美隆大學卻用一場實驗潑了這個論述一盆冷水:連表現最好的 AI 模型也僅完成 24% 的任務。
海陸家赫總經理曾煥龍將ESG視為機會,推動一站式油品服務,研發減碳切削油並投入廢油回收處理,打造綠色循環供應鏈,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
隨著2025年的到來,我們即將迎來全新的Beta世代,這個新興世代,與目前已經活躍於社會的Z世代,有哪些明顯差異呢?
你的部門有自己的 KPI、OKR,資源有限、事情一大堆。現在有個其他部門的同仁跑來說需要你幫忙,你會怎麽回應?
密西根大學工商管理系教授珍.道頓說,極少數人能夠獲得一份熱愛且擅長的工作;多數人都做著一份「還可以」,甚至只是為了糊口「不得不」工作。
許多年輕工作者加入一家公司,特別是對自己期許比較高的那些,如果沒有很快交出好表現,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這家公司?批判一點的,也會反過來質疑是不是這家公司不適合我?究竟,怎麼判斷這工作適不適合自己?有3個面向可以思考:
日本媒體 5 月 12 日報導,日產計畫開啟新一波裁員計畫。最新裁員 1 萬人加上去年 11 月宣布裁員的 9000 人,占員工總數的 15%。
美國國債和房貸利率、台幣匯率、甚至你勞退帳戶裡的績效,都脫不了關係!到底債券是什麼?「美債壓力」為何是壓在全球金融系統上最大的一顆石頭?
加美光學自 4 月起即以「召開股東會」為由,通知員工休假,並以「公假」名義處理工時問題,5 月公司進一步公告大規模資遣,內部信坦言無法支付員工薪資。
Panasonic 9 日正式宣布,將於本財政年度內進行全球裁員,總規模高達 1 萬人,約占其全球員工總數 23 萬人的 4%。
成立於 2015 年的雲象科技,透過AI與影像辨識技術,不僅加速診斷速度,更提高診斷一致性。如今,雲象科技已在台灣數位病理市場占有率超過70%。
在內憂外患夾擊下,創辦人張忠謀回任 CEO,重掌經營大權。面對景氣難料的未來,如果你是張忠謀,你會怎麼做?
巴菲特將於年底退休,新的接班人為波克夏副董事長格雷格·阿貝爾,這背後意味著,波克夏也將從靠投資的帝國,轉向靠經營實力以求續寫傳奇。
在職場上工作一段時間的你,是不是曾經懷疑,自己想要貢獻所長的職業真的是這裡嗎?如果不是,那究竟在哪裡?要如何,才能達到理想的工作境界?唯有善用與生俱來的特質和優點,才能擴大自己在職場晉升的機會。
「每個月很努力、卻還是沒存下多少薪水,一想到工作就覺得心很累!」朋友吃飯時,總是會討論到自己的工作狀態。最近斜槓青年的概念非常流行,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一面做各種喜歡的事,一面還能賺錢,大家都在聊,是不是該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才可以擺脫眼下的煩悶工作。
我每次面對年度績效考核的「自評」都感到掙扎。寫得過於保守,可能會讓主管覺得你對自己缺乏自信;而如果過於放大自己的成就,反而容易讓人覺得你不夠謙虛。
AI 工具與同伴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但研究警告,AI 帶給你的快樂感覺只有短短半小時,超過這個時間只會覺得更孤獨。
「工作文化」與「企業文化」兩者雖然相關,但有著本質的區別。企業不必然需要建立企業文化,但至少應該具備工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