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網路吃到飽,爸媽氣到飽!如何解決孩子的手機成癮?出現 4 種情況棘手了

親子作家 彭菊仙
Shutterstock

別只想著把孩子從電玩上拉走,更重要的是,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兒呢?

青春期的男孩幾乎都愛電玩,時不時就會約在線上集合,特別是周末或假期,就像大人約牌搭一般,成為固定班底,這樣在線上並肩作戰兼「喇賽」,就變成牢不可破的死黨。若是沒了這一層,好友之間就少了哥兒們的同氣味。

現今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多半都需要這樣的虛擬場域以滿足與同儕緊密連結的需求;女孩則駐足社群平台裡和閨密聊八卦、談心事。所以,玩電玩到底有沒有好處?值不值得鼓勵?

腦神經學家:打電玩有不少好處,但也必須付出些代價

我看了很多文獻,比如在《青春期的腦內風暴》書裡,腦神經學家詹森博士(Frances E. Jensen, MD)就舉出了打電玩除了建立歸屬感,還有以下好處:增進視覺辨認與追蹤能力、提升視覺細節的注意能力、提升環境辨識能力、促進心像旋轉能力(能透過想像來建構物品的立體呈現,能想像物體旋轉後的立體呈現)、資訊處理速度變快、手眼協調佳、反應快。

但要得到以上好處,也必須付出一些代價: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產生實質連結的欲望低落、在現實人際中察言觀色的能力低落、辨識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低落、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溝通的語言及非語言能力低落、同理心降低;如果已到成癮的地步,可能會產生心理及精神上的問題,如注意力不足過動、思覺失調、自閉傾向、區辨現實的能力降低。

孩子上癮了嗎?出現以下 4 種狀況,才算是「電玩成癮」

不過,爸媽總是會災難式懷疑自家小孩已電玩成癮。醫界與學界對網路遊戲成癮的判斷標準其實是相當嚴謹的,核心的考量點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而不只是「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請注意有以下狀況者,才可以判斷為成癮症

  • 失控:無可自拔,為了打電玩可犧牲其他活動,總以打電玩為優先考慮
  • 日常生活功能已受影響,如睡眠、學習、工作
  • 明確知道有負面影響,仍然無法停止
  • 持續一年的狀態

電玩對大腦的刺激,跟性愛相當!小心高濃度多巴胺上癮

人類大腦有一種酬賞物質──多巴胺,當我們吃東西或性愛,或從事任何讓人快樂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感覺無比的美妙興奮。但這些都是透過自然途徑,刺激的頻率也正常,沒有任何人需要持續不斷接受多巴胺刺激,也絕對沒有人受得了。

當打電動的回饋或是往返不止的社交訊息沒日沒夜地大量湧入,大腦就會被迫一直處在高度興奮之中。但人類尚未發展出抵擋多巴胺攻勢的機制,所以就形成不斷被勾引以維持高濃度多巴胺的上癮行為。《青春期的腦內風暴》將之稱為「多巴胺搔癢」。

根據書提供的數據,吃東西能提高多巴胺濃度 50%,性愛提高 100%,吸食古柯鹼提高 350%,冰毒則是 1200%,那麼電玩呢?其程度竟然和性愛相當。

5 個替代性活動、兩階段數位解毒法,幫孩子跳脫虛擬誘惑

孩子為何對電玩如此專情不二?因為除了遊戲,他們不知道還有哪些活動的有趣程度可與電玩比擬。所以爸媽不能只想要把孩子從電玩上拉走,更重要的是,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兒呢?如果電玩是孩子的最愛,那麼只有努力打造更吸引孩子的「程咬金」,才能讓孩子跳脫電玩的誘惑

以下是可考慮的「替代性活動」:

  • 找到短時間可獲得成就感的活動,比如桌遊、烹飪、手作設計、模型製作、程式設計
  • 嘗試以前曾經發展過的興趣或參加社團
  • 多帶去戶外活動(最好與青少年事先約定)
  • 做同儕都喜歡的其他活動,如打球、看球賽
  • 飼養寵物

家有數位成癮的孩子,以下是爸媽絕對要把握的重點:

  • 最忌諱斷然禁止、全面停玩
  • 忌諱批評孩子從電玩得到的成就與滿足感,青少年是愈批判愈反彈的生物
  • 不要再用增加遊戲時間與設備做為獎勵手段,因為這彷彿供應吸毒者更多更強的毒品,只會讓他們愈陷愈深

若孩子已嚴重成癮,可參考《青春期的腦內風暴》提出的兩階段數位解毒法:

  • 第一階段:必須用 4~6 周的時間漸進式減少接觸的時間,直到完全杜絕
  • 第二階段:再用更豐富、更有趣的真實世界與活動來固化大腦的穩定度,至少讓數位世界整個從生活中再消失 4~6 周,才有機會成功解毒。

不論是沉迷於電玩或是社群,都適用上述的漸進式解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