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想在山上露營、過夜?新手必讀:4 面向評估難度、掌握 3 原則更安全

小時候靠數學拉分數,長大卻與文字為伍。喜歡從各類人物蒐集故事、汲取經驗,採訪超過百位經理人、專家、學者、職人等,關心藝文、新創及內容產業。曾任日報編輯,現為 《經理人月刊》 主編。

信箱 / natalie@managertoday.com.tw
電話 / (02) 8773-9808 #147

Shutterstock

台灣四面環海,小小的島嶼,因位於板塊交界處,地形生態豐沛。一座小島有 268 座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是世界少有。

許多人透過健行、走步道體驗山林之美後,想進一步爬小百岳或百岳。如果要挑戰登頂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多半沒辦法當天來回,除了要訓練體力與負重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在山上露營。

《我的第一本登山露營書》指出,需要在山上過夜的登山行程大致可分 3 種:在起點、終點的直線距離的長度愈短,兩點高度變化愈大,代表地形的起伏愈大,登山坡度較陡的「基地營型」、在山頂紮營的「山頂直攻型」及每日移動紮營的「縱走型」。

新手建議先透過基地營型累積經驗,習慣露營後再進階到山頂直攻、縱走型等需負重長距離的登山行程。(延伸閱讀 / 什麼是縱走、單攻?一次搞懂 6 大登山專有名詞

負重行走應估計 1.5 倍移動時間,預留緩衝、避免摸黑下山

不過,搭設帳篷、整理行李、準備食物等都要耗費時間與體力。如果不是很熟悉紮營的人,能考慮先在距離平地較近的營地住一晚,別一開始就選擇高山地區的指定營地,從簡單路線開始訓練自己野地露營的能力,才能慢慢培養體能與適應高山環境。

《登山新手必備指南》提及,登山其實需要建立夥伴和團隊,因為登山活動背後有許多學問,例如要研擬登山計畫、規劃行進路線、住宿紮營點、粗估路程等,透過資深的隊員帶領資淺的,大家才能共同成長。

撰寫登山計畫書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申請入山證,更是因為登山具有危險性,萬一發生意外,計畫書能掌握入山者的詳細資訊。登山計畫書包含團隊名單、裝備清單、行程表及路線圖,雖然現在有許多商業登山團幫忙打理這些事,但即使是跟團也不能完全依賴他人,仍需知道一些知識,才能保護好自己。

首先,登山計畫要計算移動時間,能參考地圖記載的路線時間。然而,登山露營通常會背負露營裝備,把地圖上的時間乘上 1.5 倍,才是比較合理的移動時間;盡可能規畫在天黑前爬完,甚至能多留 1~2 小時的緩衝時間,避免摸黑下山

而且登山露營的第二天要非常早起,多半是在日出前 2 小時就要開始動作,建議把頭燈放在枕頭旁方便拿取。在黑暗中行走非常危險,所以行程規畫的首要準則就是,「早出發、早抵達」。

從 4 面向評估登山難度,包括長度、海拔、地形起伏與坡度

再來,評估路程對自己而言的難度。登山新手很難想像爬山幾小時、距離幾公里,對應到自己的身體的疲憊程度。《登山新手必備指南》提供幾個簡單的研判標準:

  • 起點與終點的海拔高度差距。
  • 起點與終點間的直線距離。
  • 依據起點、終點的高度差距,推算平均坡度。
  • 推算實際路程的長度,再推算路程的坡度。

起點、終點的直線距離的長度愈短,兩點高度變化愈大,代表地形的起伏愈大,登山坡度較陡。至於實際坡度,則要看登山路徑的長度,若路徑短則坡度大,通常難走;若路徑長坡度低,加上路徑蜿蜒,也未必輕鬆,能利用 網路工具 幫助計算坡度。

起點與終點的直線距離愈短,兩點高度變化愈大,代表地形起伏愈大、坡度較陡,難度自然也更高。

登山露營首要原則:別淋濕、一小時休息一次、注意高山症

一般來說坡度較陡、揹重裝的登山,每上升 100 公尺可稍休息一次;輕裝、不太陡峭的山路,每上升 200 公尺稍做休息。而爬升上述的高度,都大約需要 40~60 分鐘,可依此評估自己大概要走多久。簡單來說,走一小時稍微休息一下是正常的節奏。

海拔 2500 公尺,是許多人高山反應開始發作的門檻,人體在高海拔時,由於血液中氧氣濃度降低,有可能會出現急性病理變化,稱之為 「高山症」。臨床症狀可能有頭痛、虛弱無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在高海拔時,你的體力已不如平地,如果沿途坡度平均 6 度,再把山區缺氧的條件列入考慮,背上重裝備後,已算是中等體能負荷的路線。

做好準備後,上路前記得關注天氣。山上露營的首要原則就是保持乾燥,身上的衣物或睡袋一旦淋濕,不只會感到不舒服,身體也可能因受寒而失溫;背包進水也會弄濕食物,或造成手機及頭燈損壞,行李更會因此變重。若出發前就從氣象預報得知會下大雨,建議考慮其它方案,取消登山或更改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