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把森林、峽谷、農場,通通搬進辦公室!隈研吾的新作,給我們什麼提醒?

鄧南
西岸集團(westbank)

把森林、峽谷、農場搬進辦公大樓!隈研吾如何在鋼筋、水泥圍起來的城市中,慢慢找回消失的大自然?

提起隈研吾(Kengo Kuma),想必許多人早有耳聞。這位設計了東京奧運會主場館的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的手中,誕生了許多奇特的「消失的建築」。

隈研吾操刀!有「綠肺」的「負建築」棲息地公園,預計 2025 年登場

位於美國舊金山灣區的南部城市聖荷西(San Jose),棲息地公園(Park Habitat)會是隈研吾與他的建築事務所打造的「消失的建築」中新的一筆。

之所以稱為消失的建築,是因為這些作品裡,都印刻著隈研吾的「負建築」設計風格:讓建築以自然的風貌與當地的環境融合,模糊二者的邊界,從而達到讓建築「消失」的效果。

棲息地公園是北美混合用途房地產開發企業西岸集團(westbank)與城市社區(Urban Community)、Peterson 和 OPTrust 合作對聖荷西進行改造的其中一部分,而改造的關鍵詞之一正是「自然」。

這座位於聖荷西市中心的高層建築,包括辦公、零售和博物館等空間,共 20 層樓的內部面積為 130 萬平方英尺(約 12 萬平方公尺), 是一座從頂到底,由內而外將自然與建築高度融合的「公園」,建設工作從近期開始,預計於 2025 年完成。

棲息地公園的設計是希望將自然融入建築,把辦公園區打造成「在園區辦公」,因此整座建築中植物幾乎隨處可見。建築的外立面不僅有根據陽光照射角度進行了方向調整的百葉窗,還有許多用於遮蔽的植物。這些植物既能遮陽,也能為穿梭於建築中的人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的空氣。

與有陰影的北立面相比,裸露的南立面有更密集的百葉窗、更少的玻璃和更多的遮陽藤蔓。而這只是自然與建築融合的其中一部分。

棲息地公園建築底部的廊下也融合了多種植被,能作為一個公共場所之外,也是室內向室外的自然環境延伸地帶。前廊向下凹陷的部分是一個將公共領域與建築物連接的花園,也藉此將自然和光線引入較低的樓層。

棲息地公園頂部有能戶外活動的「小森林」,特別設計成不平坦的地形,同時也自然地融合了多個不同的功能區,這裡有休息室、雕塑園、能曬日光浴的角落,也有可漫步的小徑與小憩的茶館。

屋頂上方功能豐富的「森林」中還有一處空缺,陽光沿著這處缺口一路向下就能到達這座建築的一大亮點 —— 綠肺(Green Lung) ,途中還會經過在樓層間錯落的戶外露台。

綠肺不僅是棲息地公園中的超大垂直中庭花園,也是這座建築用以「呼吸」的通道。白天通常會有沿路從屋頂灑入建築內的陽光,還有建築吸收的熱量。較冷的空氣會通過底部綠肺進入建築,運動的空氣不僅會輸送到不同的樓層,較熱的空氣也會借助這個通道從頂部「排出」。

西岸集團創始人伊恩・格萊斯賓(Ian Gillespie)曾提到,灣區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能在戶外活動的氣候在全球可謂是得天獨厚,但工作空間是在表面上以將人類與自然分離的主要目標建造的。如果人類脫離自然,他們就不會快樂。

於是,他想修復這個地球上最美麗的自然環境之一。選擇隈研吾,是因為這位建築設計師會模糊自然和建築環境之間的界限。從棲息地公園的設計來看,這確實不是個與環境分離的獨立個體。

消失的建築的啟示:環境保護刻不容緩,未來可能在「大自然」工作

從多年前的「竹屋」到如今的新作棲息地公園,從隈研吾打造的那些「消失的建築」裡,「負建築」風格一貫鮮明。

▲東京奧運會主場館

比如上海的虹口 SOHO 辦公大樓,金屬的褶皺讓整個建築隨著光線的移動而「搖曳」;東京的微熱山丘青南山店與淺草文化中心,使用大量的木材,讓建築鶴立於周圍的現代建築又「隱」於自然。

▲上海虹口 SOHO
▲東京表參道南青山的微熱山丘南青山店

這些建築,強調的正是自然與建築的結合。尤其是棲息地公園,更是把自然「嵌」進建築里,它是建築,也是「都市叢林」。

在人們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有多重要的如今,這類都市森林大樓式的「綠色建築」也並不少見。

瑞典家居品牌宜家家居(IKEA)位於維也納的商場,建築外立面的網格結構,為點綴其中的一百多棵盆栽和攀緣植物提供了空間,頂層還有一個公共屋頂花園。

花園城市新加坡的皮克林賓樂雅酒店(PARKROYAL Collection Pickering),位於樓層間鏤空部分的大面積植物,讓整座建築仿佛是紮於鋼鐵都市中的「立體叢林」。為了各式「熱烈」茂密的植物,採用了綜合性節能節水措施進行灌溉,它也是新加坡首家用太陽能電池供電的「零耗能」酒店。

北京 MAD 建築事務所設計建造中的住宅「垂直峽谷」(One River North),這座建築所在的丹佛市,吸引了無數登山愛好者前往美國科羅拉多州。仿佛從中間裂開的「垂直峽谷」,將滿是植物的公共空間與陽台置於裂縫中,並巧妙地把不同樓層的戶外空間與登山路般的動線結合。

綠色的建築 ≠ 綠色建築!為了實現節能設備,本身可能就不減碳

無論是將森林還是農田放進大樓裡,這些與環境融合並利用自然資源的建築毫無疑問是綠色的。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也讓都市農田、綠色建築這些詞彙愈來愈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然而,綠色的建築並不一定就是「綠色建築」。綠色建築指的是在建築的設計、建設、維護、翻新、拆除等整個全生命周期內,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實現環境友好與資源有效運用。也就是說,關鍵不在有沒有綠色的植物,而是有沒有做到永續性。

計劃通過 LEED 白金級綠色建築標準的棲息地公園,其實也是聖荷西進行凈零碳開發中一部分。植被遮蔽給空氣帶來的改變;利用百葉窗的角度調整陽光照射;綠肺和戶外露台是借助自然方式提高採光與通風的被動調節系統⋯⋯為了在水資源並不富足的加州維持這麼多植物的存活,建築內還有一個水再利用與處理系統,用經過處理的再生水進行灌溉、沖洗等。

另外,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也能為電網補充部分供電。從這些方面來看,棲息地公園這座「都市森林」除了是綠色的建築,毫無疑問也算得上是綠色建築。

還有維也納的 IKEA 商場,建築外立面網格內的植物成了調節建築附近溫度與空氣的「天然空調」,頂層的公共屋頂花園內還放置著光伏系統。

雖然綠色建築融入了自然,也或多或少都有用於節能的方式和系統,但有些為了實現節能效果而採用的設備,生產成本和能耗其實都不低。另外,目前許多綠色建築並不能完全依靠這些節能系統維持運作,也就意味著建築內其實是包含了多種系統,鋪設這些系統也同樣需要成本和能耗。

打造真正的綠色建築雖有障礙,但也不能因噎廢食。綠色建築目前不見得能如設想般節能和對環境友好,但這樣的建築確實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因為它不僅會作用於建築本身,也作用於人。

藉由這些建築,能讓綠色環保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人們的意識中逐漸紮根。有了意識的動力,技術也就有了革新的可能。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的「綠色建築」就能變得更加「綠色」。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拋棄了自然,鑽進鋼鐵森林里。但人離不開自然,如今也是時候在鋼筋水泥圍起來的城市裡,慢慢找回那些從人們手中流走的自然。

(棲息地公園圖片來源:西岸集團(westbank);本文出自 ifanr,作者: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