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如何投資威士忌?參與數年拍賣會的心得:掌握 4 點更放心、不畏懼

威士忌圓夢學院創辦人 柯育堂
Flickr / @梁上教授

「為什麼你買的威士忌價格都猛漲,而我買的威士忌不但價格沒漲,而且想賣都沒人要接手?」這些年,我已司空見慣朋友私訊問我此類問題。

我一再強調, 威士忌必須長期持有 ,這幾乎是穩賺不賠的低風險投資,但畢竟投資的目的是要賺錢,當然要挑選最有增值潛力的威士忌。本篇文章中,我將根據自己的投資經驗並參酌近幾年拍賣會的結果,將如何挑選威士忌濃縮成法則,幫讀者們分析各種法則背後所代表的投資意義。

當然法則是死的,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方法僅供參考,最終目的無非是希望每位讀者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放心買,不要怕,大膽投資。

想投資威士忌,如何找到潛力股?新手該懂的 4 法則

法則 1:高年份

威士忌是等待出來的產物,是需高資金投入的產業,一切都有它固定的步驟及程序,萬萬急不得。當酒液一經蒸餾後裝進橡木桶內,我們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每個酒廠最終都會因為本身營運需求,謹慎決定裝瓶銷售的時間。

因此,一瓶威士忌能撐過長時間的陳放再裝瓶,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除了時間的等待以外,還有很多運氣的成分,例如若存放空間不佳、酒液與橡木桶已不再有良好的變化,或天使稅抽取太嚴重等,釀酒師是會隨時建議立即裝瓶的,不見得每個橡木桶都有機會陳放多年。

這幾年在全世界對威士忌需求量大增下,原酒熟陳不及,很多酒廠開始推出 NAS(無年份)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需求,此舉更加凸顯出高年份威士忌的價值。根據統計,這幾年在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的拍品,幾乎都是在 50 年以上,正好說明了此一投資特徵的重要性

不過,要想投資高年份的威士忌,前提是一定要有錢,因為想當然爾價格勢必不便宜,因此比較適合有閒錢,想長期投資的消費者,若想短期操作轉手就獲利,除非是買到第一手比較有機會。

法則 2:稀有性

在此將投資威士忌的稀少性,概分為原始的稀少性與後天的稀少性。原始的稀少性就是指在熟成裝桶時的數量就很稀少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單桶原酒。其裝瓶量取決於橡木桶的大小,與後來因時間經過僅存酒液(被抽天使稅)可裝瓶的數量。一般來說單桶瓶數都在幾十瓶到 700 瓶間,可想而知在粥多僧少的情況下,其相對具有投資收藏的價值。

另外一種後天的稀少性,則是因時代久遠,被喝掉或因保存不當,以致在市面流傳的數量很少。畢竟一開始威士忌釀造的目的就是用來喝的,沒有人會想到它的價格竟會水漲船高,成為一項熱門投資工具及標的物。因此有很多好喝且具有代表意義或紀念價值的威士忌,雖在當下推出時數量不算少,但大多已被喝掉了,以致流傳至今的數量變少。

千萬不要以為這種後天稀少的案例一定是已裝瓶 20~30 年,或已在市場推出很久後的款式才會發生,基本上只要是受歡迎,好喝的酒款,都有可能因為品飲者眾,導致供給量加速減少。在需求及投資氣氛簇擁下,價格飛奔上漲。

以麥卡倫(Macallan)Edition 1 系列為例,它在 2015 年剛推出時,因為是第一次使用 8 種橡木桶勾兌調和而成的無年份酒款,雖然瓶數據估有 10 萬瓶以上且原始建議售價遠高於其他無年份品牌,約 3300 元上下,但一推出就頗受好評。在大家紛紛嚐鮮的心態下,市場上去化速度很快。

後來雖然每年麥卡倫都會推出新版本的 Edition 系列,2019 年最新已出到 Edition 5,但 Edition 1 因為最早推出,現存量少。對投資收藏家而言,若日後要湊成整套展示或銷售,必須一定要擁有 Edition 1,因此其價格持續狂飆,最高曾到近 2 萬元。若當初投資眼光準確,現在就可享有數倍的投資獲利,由此可知, 具有後天稀少性特徵的威士忌,其投資報酬率也是不可小覷。

法則 3:已關廠的酒廠

我的老長官彥星廣告劉大姊曾問我,既然你們那麼喜歡喝及投資威士忌,怎麼不考慮直接投資一間酒廠?說真的,這種事還真的只要想想就好,我在英國鐘錶界工作的同學 Carson,曾私下去蘇格蘭打聽過約略的行情,直接投資一間蒸餾廠,大約需台幣 10 億元。

姑且不論一般人有沒有那麼多錢,重點是蓋(買)酒廠容易但經營困難,要生存下去,除了得經得起時間與景氣的考驗,還不一定保證獲利。在威士忌製程中,一瓶威士忌從大麥的浸泡發芽、糖化、發酵、蒸餾、熟成⋯⋯,是一條必需經過不斷測試的工藝,並且要經過時間的等待,才能依照不同年分來裝瓶銷售(依蘇格蘭法規規定至少要 3 年)。因此,投資威士忌酒廠,你至少要有 3 年內沒有任何收入、只有支出的最壞打算。

再加上威士忌的銷量是很受景氣變化與年份迷思影響的,通常一家酒廠要能打響知名度與推出高年份的代表作,最少要花上 20~30 年的時間,因此你必須資金與運氣兩者兼備,才有機會成功,所以我們才會戲稱蓋酒廠的第一代都是辛勤的耕耘傳道者,最快要到第三代才能開花結果,是一種「孫子繼承祖父遺產」的概念。

但上述難以預測的遺產,到底是資產或負債其實還很難說,因為景氣的榮景並不會隨著投資與時間的長久,始終持續向上。加上這個產業是一個非常競爭的零和遊戲,當酒廠好不容易成立或擴產,準備要收成,若一不小心誤判景氣,資金管控失當,不管你的威士忌有多好喝或多物超所值,很有可能因資金不足或乏人問津,而面臨關廠的命運。

關廠,意味著這家酒廠以後不會再有新品在市場上推陳出新了,扣掉該酒廠之前在市場上已喝掉的數量,市場上僅存的流通數量已不多了,因為不會再有新的產品(或關廠前的庫存消化後就不會有),也就是絕版的概念,所以增值潛力高。只要價格合適,針對已關廠酒廠在市場上的商品去投資,幾乎是穩操勝算,立於不敗之地。

這幾年因關廠以致價格狂漲的威士忌很多,拍賣價格也屢創新高。但在消費者引領企盼下,現在有多家酒廠開始策劃復廠計劃,所以未來復廠後,價格是否還會繼續上漲,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就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法則 4:已停產的商品

所謂已停產的意思是,雖然該酒廠及品牌還存在,只是它們生產的品項中,有某幾個年份的產品因故不再生產了。會發生停產的原因很多,有一種是因為銷量欠佳而默默停產,另一種則是因為賣太好,庫存量不足,廠商因增產不及,不得以只好宣布停產,不再對外公開銷售。

在此, 建議投資的品項是後者,也就是因為賣太好而因生產不及選擇停產的威士忌。 當然,因為賣不好而停產的品項,未來依舊有可能會因為其它因素,再次翻身成熱門選項。只是投資要以有把握的獲利商品為主,所以,選擇勝率最高的強勢商品自是首選,大家千萬不要貿然押寶或冒險賭未來可能會醜小鴨變天鵝的商品。

這幾年因停產而導致投資者瘋狂追逐的品項及產區,主要以日本威士忌為代表,日本威士忌這幾年屢屢獲獎肯定,按照正常邏輯,應該是加速鋪貨,愈賣愈多。不過我們這幾年反而總是聽到日本威士忌不時傳出停產消息,實在有違我們一般所了解的商業操作、獲利模式──打蛇隨棍上,有利可圖本應增產與擴大營運模式,擴大獲利才對啊。

不過,若大家再進一步了解威士忌的商業模式與日本人的國情,應該就會明白酒廠之所以傳出停產的消息,往往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啊,至於近年已宣布停產之日威,計有:

  • 2012 年山崎 10 年、白州 10 年停產
  • 2015 年余市 20 年、15 年、12 年、10 年、舊 NAS
  • 宮城峽 15 年、12 年、10 年、舊 NAS 停產
  • 2015 年響 12 年停產
  • 2018 年響 17 年停產
  • 2018 年白洲 12 年停產
  • 2020 年(3 月)竹鶴 25 年、21 年、17 年、NAS 停產

日本人做事向來講究一絲不苟,實事求是,不浮誇也不吹噓,在 2003 年陸續得獎前,日威因為知名度不足,大多僅供日本國內消費,加上遭遇景氣低迷,銷售量確實是呈現滯銷的狀況。這點台灣早期的威友一定很有感觸,記得日本威士忌剛引進台灣銷售時,不僅價格非常親民,更幾乎是半買半相送地在做促銷活動。因此,那時很多的日本威士忌酒廠在不堪虧損下,紛紛採取減產的措施以度寒冬。

雖然 2003 年後,日本威士忌在世界各大威士忌獎項中屢獲大獎,但畢竟尚未化成實際的銷售量,一方面因為之前慘痛的經驗,一方面也怕叫好不叫做,所以日本人一開始並不敢貿然增加產量。直到 2014 年需求量大增,愈賣愈好,加上高年份原酒庫存叫急,這才正式宣布未來有增資擴產的動作⋯⋯。只不過為時已晚,有部分商品因為迫不得已,只得忍痛宣布停產。

至於未來該品項會不會再生產,我想任誰也不敢把話說死,只要酒廠不關,什麼事都有可能。對此,我的建議是,一旦有復產的消息傳出,大家也先不要急,不要慌,先看一下風向或考慮分批獲利處分,不要冒然全部拋售出清。因為畢竟版本不同,可先視新舊版之間是否有價差?若新版價位明顯高於舊版目前的流通價,在酒是老的好及比價效應雙重影響下,反而會更進一步提升舊版的市場價格,拉高獲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