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深度時尚|奢侈品的「盛世」過了嗎?深藏在 LVMH 財報中的「潛在訊號」

經理人八分生活 RL
Louis Vuitton

LVMH 公布 2023 年度業績報告,即便營收成長,但 2023 年整體時尚產業仍面臨了奢侈品消費減弱、業績不穩定等挑戰。發生了什麼事?

奢侈品的盛世,要過去了嗎?過去半年多來,一眾分析機構、外媒紛紛報導奢侈品行業前景堪憂、面臨前所未有的需求放緩,到底有沒有這麼嚴重?從近期奢侈品牌龍頭酩悅・軒尼詩 - 路易・威登集團(LVMH)集團公布的財報,或許能看出更多端倪。

奢侈品行業的盛世,要過去了嗎?藏在 LVMH 財報中的「潛在訊號」

LVMH 集團旗下擁有 LV、DIOR、FENDI、嬌蘭(GUERLAIN)等一線時尚與美妝品牌,從其股價漲跌與銷售表現,往往就能看出整體奢侈品市場狀況。根據一月底公布的財報,LVMH 在 2023 年度銷售額達到 861.5 億歐元(約新台幣 2.9 兆),超出市場普遍預期,相較 2022 年成長了 13%。

LVMH 強調,時裝和皮具相關業務表現相當出色,特別是 LV、DIOR、CELINE、FENDI、LOEWE 等品牌,為 LVMH 帶來了不錯的收入與利潤。其他像是香水、彩妝及珠寶鐘錶營收,也都在 2023 年獲得好成績。

「儘管這一年受到經濟和地緣政治挑戰的影響,但我們 2023 年的表現,證明了品牌的非凡吸引力,以及激發慾望的能力。」LVMH 執行長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說道。然而,阿爾諾所說的這份「挑戰」,的確讓時尚產業在 2023 下半年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期。

雖然 LVMH 在 2023 年的整體表現是成長的,但 LVMH 第三季度銷售額增長率僅有 9%,低於前一季的 17% 增幅,營收明顯趨緩,股價甚至一度在 2023 年 10 月跌至新低。

有錢人愈來愈省!需求放緩,奢侈品類股也久違地跑輸大盤

事實上,不只 LVMH 集團,英國奢侈品品牌 Burberry 也在 2024 年 1 月,發布過去 3 個月來的第二次「獲利預警」,並進一步下調全年營運預期。

而從美國整體精品市場消費狀況來看,民眾已逐漸減少在奢侈品方面的開銷。根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數據,針對高端時尚的信用卡花費,從 2023 第一季開始就不斷下滑。

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研究報告指出,時尚產業在 2023 年面臨持續的挑戰,例如歐洲和美國全年成長緩慢,而中國最初的強勁表現也在下半年減弱。即便奢侈品產業 2023 年最初表現良好,但下半年需求明顯疲軟,導致銷售放緩、業績不穩。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更直指,消費者的高端消費熱潮「已經結束」了。《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則引用貝恩策略顧問(Bain & Company)數據指出,個人奢侈品的需求仍放緩至 8%,略高於全球通膨率,在連 3 年達到 20% 銷售增長後,需求大幅放緩。「投資人終於注意到,7 年來,奢侈品類股首次沒有跑贏大盤。」

需求大減的兩大原因:中國經濟陷入危機、美國市場影響

事實上,這一切與中國在 2023 年陷入經濟困境有很大的關係,畢竟中國消費者是許多歐美奢侈品牌的主要客群之一。

根據《CNN》報導,中國在 2023 年面臨了房地產、支出疲軟和青年高失業率等危機。此外,經過 3 年的新冠疫情和土地銷售下降,地方政府陷入財務困難,一些無法償還債務的城市,甚至不得不削減人民基本服務或老年人的醫療福利。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3 全年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為 5.2%,若不包括新冠疫情期間,這是中國經濟自 1990 年以來最慢的增速,顯示上述問題已對中國造成不小影響。

除了中國經濟狀況以外,《商業內幕》指出,美國消費者受到學貸支付恢復,以及疫情間的儲蓄被花光等原因,也可能改變了原先購買奢侈品的消費習慣。

分析師:2024 年奢侈市場仍「小幅」成長,特定品牌受影響最大

LVMH 的年收增長,代表人們對於奢侈品還是有需求。然而,麥肯錫時尚產業報告仍特別點出,2024 年全球經濟前景將持續不穩定,金融、地緣政治和其他挑戰,也有可能影響消費者信心。麥肯錫分析師預計,2024 年時尚市場將成長 2~4%。與原先兩位數的增長相比,差距不小。

這將導致中國、歐洲和美國的時尚市場面臨阻力,因此供應商、品牌和零售商,在 2024 年還是得縝密規劃應急措施,並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做足準備。

貝恩策略顧問合夥人克勞迪婭.達皮齊奧(Claudia D'Arpizio)舉例,尤其是 GUCCI、BURBERRY 與 Ferragamo 這類正處於轉型的品牌,將面臨更艱難的時期;無法與大品牌的行銷與通路預算競爭的小品牌,面臨的挑戰也愈大。

資料來源 / CNBCBusiness InsiderCNNMcKinsey & Company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