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敦南誠品將熄燈!5 個由它而起的做法,翻轉你的想像

小時候靠數學拉分數,長大卻與文字為伍。喜歡從各類人物蒐集故事、汲取經驗,採訪超過百位經理人、專家、學者、職人等,關心藝文、新創及內容產業。曾任日報編輯,現為 《經理人月刊》 主編。

信箱 / natalie@managertoday.com.tw
電話 / (02) 8773-9808 #147

誠品

敦南誠品歇業倒數!成立於 1989 年,敦南誠品是誠品的第一家店,歷經兩次租約到期,是許多台北人的青春,也是台灣人的共同回憶。

成立 31 年,敦南誠品將於 5 月 31 日熄燈,雖然 24 小時書店的傳統將由信義誠品接棒,但那個大家印象中的文化地標,已然不在。

「我工作第一個店鋪就是敦南店,」敦南誠品店長陳儀芳指出,每天晚上都有各行各業的人們會來敦南誠品休息,他們知道,有一盞燈會 24 小時點亮等著他,而在那裡,人人互相尊重,許多名人、藝人也喜歡來逛誠品,因為不會受人打擾。

敦南誠品:台灣人的時代記憶、文化地標

敦南誠品,是大家的時代記憶,這個記憶要從 1980 年代說起。

八零年代的台灣,漸漸嘗到經濟發展的甜果,不只物質富裕,人們對心靈層面也更佳追求。1987 年,因為社會追求自由民主,促成台灣解嚴,股市暴漲。

然而,經濟起飛,台灣社會的文化素養卻未因此提升。《之間》指出,原本文人雅士聚集的明星咖啡廳,因股票族占據所有桌子,作家無位可坐,加上老闆年邁,最終黯然關門;林懷民以「大環境未見改善、心力交瘁」為由,宣告暫停雲門舞集……。

當年吳清友成立誠品的原因,不只是有感於社會氛圍,也深受林懷民影響。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在《敦南誠品紀實圖文誌》裡分享,吳先生在 80 年代末、90 年代的台灣,想有個地方可以休息,可以在那邊停留,看個書、聽音樂或欣賞藝術品,但他找不到這樣的地方。

敦南誠品店,就是在大家開始追求知識、美感生活的時代氛圍下而生。1989 年 3 月 12 日,誠品敦南店(舊敦南)在仁愛圓環開幕。敦南誠品不只是誠品其他書店的領頭羊,也形塑、翻轉了台灣社會對「書店」的既定印象。

首創 24 小時不打烊書店,入選「全球最酷書店」

1995 年,舊敦南面臨都更,被迫遷址,也就是現今的敦南誠品。當時伴隨書店搬遷推出「看不見的書店」徵件,邀請讀者分享自己心中的理想書店。一位讀者投稿:「希望有一家 24 小時的便利書店,讓不愛跑 PUB、KTV 的夜貓子也有去處。」

於是,1999 年在誠品 10 周年,敦南店二樓書店試辦 24 小時營業,受到讀者熱烈回響,自此進入 24 小時不打烊書店時代。不只在 2004 年獲選亞洲版《時代》(Times)雜誌「亞洲最佳書店」,2015 年更入選 CNN「全球最酷書店」之一,文章裡寫出入選原因:台北市敦南誠品 1999 年首創 24 小時營業模式,空間達 1.7 萬平方公尺,因為擁有多語言書籍及雜誌奠定地位。

從書店外的「一卡皮箱」,到 expo 新銳文創孕育平台

1999 年,敦南書店 24 小時經營後,戶外廣場開始出現許多年輕人帶著皮箱擺攤的現象,就如同現在許多文創園區會有的創意市集。

誠品觀察到此現象,2006 年推出「一卡皮箱 SHOW 自己」,正式公開徵求創作者,並邀請專家擔任評審,提供年輕老闆們初試啼聲的舞台。而這樣培養新銳、推廣文創的理念,也成為誠品生活文創平台 expo「肖年頭家夢想市集」的原型,至今已超過 250 個品牌曾參與夢想市集,數十個文創設計品牌入駐誠品生活各店通路。

透過「每月選書」機制,向讀者傳遞品牌觀點與價值觀

1990 年,敦南誠品推出「誠品選書」。每個月由誠品書店團隊,根據原創性、重要性、影響力與內容質感等原則,選出 8-10 本經典讀物,傳遞誠品的閱讀觀點,延續至今。

2016 年,誠品更與各出版社合作,推出經典共讀計畫。吳清友在推薦這些經典時寫下:「我在經營誠品虧損不堪的年代讀,我也在病痛苦悶的時光中讀,閱讀是永恆的,閱讀是私密的,是不同生命情境時刻的心靈知音。」

閱讀不只侷限於紙本,開設書店裡的實體講堂

1997 年,作為閱讀與知識的重要基地,誠品成立「誠品講堂」,第一堂課選在敦南誠品開講。首先推出說書、建築、哲學、台灣研究等課程,後來慢慢加入當代思潮、藝術、電影、生活風格等領域。

《敦南誠品紀實圖文誌》指出,誠品講堂的起心動念是希望閱讀不只是侷限於紙本,思想可以有更多元的渠道展現,從音樂、文學、建築、風格生活到藝術實驗,最終導入到生活。

研究讀者閱讀行為,成為各界理解社會文化氛圍指標

1994 年,敦南誠品經營 5 年後,首度公布「年度書籍銷售排行榜 TOP100」。此項作為持續至今,也帶動其他書店跟進。

2017 年,誠品不只釋出年度閱讀報告,更首度進行閱讀大調查,深入研究讀者的閱讀行為,並廣邀出版界名人、專家與作家,共同參與論壇,彼此激盪未來閱讀、出版的走向。至今已成為各界觀察閱讀趨勢,以及了解整體社會文化氛圍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