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168 斷食法是?簡單到能一直瘦,近年最火瘦身法解密

主責 《經理人月刊》《八分生活》 內容營運與社群會員經營。希望透過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能,幫讀者解決職場、生活上的困擾,一起成長、迎接人生的大小難題。

2020 年創立的《八分生活》,聚焦描繪中高階經理人的生活雛形,與讀者一同於上班時衝績效,下班後品味人生。現階段的關鍵字:時尚精品品酒美學工作生活平衡

內容合作、投稿、新聞與書訊資料聯繫:
信箱 / boyan@managertoday.com.tw
電話 / (02) 8773-9808 #161

pxhere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簡單、有效的「減肥法」?有的,就是「斷食」(Fasting)。

近年爆紅的「168 斷食法」你聽過嗎?這是什麼方法?

你沒理解錯,所謂的「斷食」,指的就是不吃東西。這個看起來很廢的方法,最近卻以全新型態 -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風靡全球。

Google 搜尋趨勢顯示,間歇性斷食是去(2019)年飲食類榜單搜尋量榜首;國際食品訊息委員會(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 Foundation)調查也顯示,間歇性斷食是去年最受歡迎的節食方法。

超紅的「168 斷食法」是?間歇性斷食有何好處?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指出,「間歇性斷食」指的是在特定時間範圍內用餐、斷食的意思。間歇性斷食的形式多樣,依照進食、斷食時間範圍的不同,常見的種類還有:168 斷食法、186 斷食法、52 斷食法、204 斷食法、24 小時全天斷食法。

間歇性斷食法有很多好處,最吸引人的,就是能簡單、有效減重、降脂。《營養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數據顯示,在 16 例試驗中,已有 11 例表示體重減輕;《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研究表示,持續間歇性斷食 50 周的人與遵循傳統嚴控卡路里、節制飲食熱量的人,減少的體重差不多,還不用每餐、每天心累地計算卡路里、膽戰心驚。

另外,也有部分研究表明,間歇性斷食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能改善大腦的認知能力。不過,如果斷食期間出現「飢餓」的感覺,則反而可能決策表現、思考和集中精力的能力。

想試間歇性斷食?營養師:推薦新手「168 斷食法」

營養師張家祥(Ricky)、蘇政瑜表示,新手想嘗試間歇性斷食,推薦可從「168 斷食法」做起,也就是指每天 16 個小時斷食、只有 8 個小時能進食。相對於其它斷食方法,168 斷食法較簡單、也更容易持續下去。

「168 斷食法」是近年爆紅的間歇性斷食法之一,特別適合想初入門的新手嘗試。

舉例來說,你能先嘗試將用餐時間控制在每天中午 12 點到晚上 8 點之間,這代表你只要做到不吃早餐、8 點前用完晚餐即可(晚上睡覺的時間也算是斷食)。換句話說,下午這 8 個小時,你仍能維持正常飲食、喝杯飲料、甚至「吃些」零食。

另外,也有些人選擇在上午 9 點至下午 5 點間進食。這樣一來,就能繼續開心地吃早餐(不過要在 9 點後才能吃),也能吃到晚餐(一樣須在下午 5 點前吃完),能維持大多數人習慣的「一日三餐」飲食型態。

讓「168 斷食法」更健康、有效的幾個建議

《BBC》、《Healthline》提醒,在能進食的 8 小時內,記得攝取營養價值高的食品。像是:魚類、堅果中所含的脂肪及瘦肉蛋白質、全穀物、澱粉類碳水化合物;另外,也需要攝取大量水果和蔬菜,以提供足夠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

  • 水果:蘋果、香蕉、柳橙、桃子、梨
  • 蔬菜:花椰菜、黃瓜、綠葉蔬菜、番茄
  • 全穀物:藜麥、大米、燕麥、大麥、蕎麥
  • 健康脂肪:橄欖油、酪梨和椰子油
  • 蛋白質來源:肉類、魚類、豆類、雞蛋、堅果

在斷食的 16 個小時,你會感到空腹,起初可能有些不適應,像是感到飢餓,虛弱和疲勞。此時,記得適時補充水、喝些無熱量的飲料,例如無糖咖啡、紅茶、綠茶、烏龍茶、玉米鬚茶,甚至是無糖氣泡水等飲料,可以幫助控制食慾,保持身體水分。一旦進入到能進食的 8 小時,這些副作用通常就會消退。

注意!這 4 種人不適合「任何」間歇性斷食

雖然 168 斷食法也很多好處,但也並非適合每個人,建議嘗試前先諮詢醫師、營養師,尤其是你的身體有任何潛在的健康問題時。

特別提醒的是,以下這些人不適合嘗試 168 斷食法,或是任何種類的間歇性斷食:

  1. 正在服用藥物的人
  2. 或患有糖尿病、低血壓、厭食症、貪食症等飲食失調史的人
  3. 想懷孕、已懷孕或正在哺乳的人
  4. 胃潰瘍患者

資料來源 / BBC、Healthline、Heho、Health、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