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TIFFANY 咖啡館來台!LV 賣巧克力、GUCCI 開書店,奢侈品牌為何瘋跨界?

ifanr 李超凡
TIFFANY & CO.

TIFFANY、LV、Burberry 開咖啡館、GUCCI 開書店!奢侈品牌為何紛紛進軍「第三空間」?背後的原因是?

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咖啡館將登台!台灣首間「The Tiffany Blue Box Cafe」旗艦店將在今(2023)年耶誕節前於信義區新光三越 A9 登場。The Tiffany Blue Box Cafe 共有兩層樓,一樓是品牌珠寶、二樓是咖啡館,整體空間以紐約第五大道總店為設計概念,並以 Tiffany 經典藍色調打造,餐點主打經典美式佳餚,早午餐、下午茶和法式風味全日餐飲。

The Tiffany Blue Box Cafe
The Tiffany Blue Box Cafe
The Tiffany Blue Box Cafe

打破「邊界」似乎已經成為眾多品牌的共識。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以下簡稱 LV)在日本設立一家咖啡館和巧克力店;UNIQLO 則與村上春樹推出一系列聯名 T 恤、周邊,還出刊《LifeWear》雜誌,發表關於村上春樹和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專訪,排版、設計絲毫不亞於任何一本大牌的時尚雜誌。

Tiffany、LV 開咖啡館,UNIQLO 出版雜誌⋯⋯這些跨界是為了什麼?僅僅是為了讓業務更多元化嗎?這些看似與品牌八竿子打不著的策略,其實都是在做一件事:「販賣生活方式。

Tiffany、LV 開咖啡館、GUCCI 開書店!奢侈品牌進軍「第三空間」?

想送一個 LV 給女友,預算不多怎麼辦?人人都消費得起的 LV 出現了!LV 在日本東京銀座設立一家全新的咖啡館「Le Café V」及首家巧克力店「Le Chocolat V」。

LV 東京銀座新旗艦店,除了設有「Le Café V」咖啡館外,還有首家巧克力專門店「Le Chocolat V」

在 2020 年 2 月,LV 就在大阪心齋橋的新旗艦店內設立全球首家咖啡館,以及「Sugalabo V」餐廳,這兩家 LV 餐飲門市皆由日本知名廚師須賀洋介擔任主廚。而 LV 旗艦店的設計也十分獨特,據悉靈感來自於日本傳統的菱垣廻船和帆船。店內 1~4 層為銷售區,5、6 層為展示區,咖啡館和餐廳則位於頂樓,這家旗艦店號稱是「LV 全球首家設計、展覽、體驗和餐飲集於一體的零售商店」。

LV 大阪心齋橋旗艦店,店內設立全球首家咖啡館「Le Café V」及「Sugalabo V」餐廳

在這裡喝一杯咖啡要多少錢?曾消費過的民眾表示,價格落在 1500~3000 日圓(約新台幣 400~800 元)不等,咖啡拉花則是 LV 的經典 Logo。而 LV 餐廳 Sugalabo V 則採用介紹制,需要透過熟客的介紹才能進入,否則只能提前半年預約。

作為一家奢侈品牌,為何要花費心力來設立餐飲門市?LV 執行長邁克爾・柏克(Michael Burke)接受採訪時表示:「最重要的是,創造一種體驗。 」無論是餐廳或咖啡館,都是 LV 與消費者建立新的情感樞紐,柏克表示「這是關於一個品牌無時無刻的參與感」。不禁讓人想起星巴克(Starbucks)提出的「第三空間」。

近年來,奢侈品牌設立餐飲門市已屢見不鮮,GUCCI、Chanel、PRADA、Armani⋯⋯幾乎叫得出名字的奢侈品牌都有過這樣的嘗試。

2020 年 7 月,Burberry 和騰訊在深圳攜手推出社交零售精品店「Burberry 空・間」,透過 App 和消費者在線上、線下空間進行互動,用戶能在 App 裡獲取一種社交貨幣,用來解鎖咖啡館中更多的餐點及飲品。

Burberry 位於深圳的社交零售精品店「Burberry 空・間」,內有亞洲首家 Burberry 咖啡館

2019 年,GUCCI 在紐約百老匯設立一家書店「Gucci Wooster Bookstore」,並邀請知名獨立書店 Dashwood Books 創辦人親自為書店挑選書目,為紐約蘇活區的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新的社交空間。

GUCCI 在紐約百老匯設立一家書店「Gucci Wooster Bookstore」

這些跨界,其實都是大眾消費觀念的變化體現於奢侈品市場,正如 Prada 第三代掌門人繆西亞・普拉達(Miuccia Prada)所說:「奢侈品對現代人而言,不再只是商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這樣的變化,也發生在更多的領域裡,甚至成為一股新的消費潮流。

每一本都想收藏!UNIQLO、IKEA、Airbnb 為何跨界做雜誌?

「聯名狂魔」UNIQLO 曾推出的聯名款,合作對象是知名作家村上春樹。這一季 UT 印花 T 恤從《1Q84》、《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作品中提取靈感,除了摘錄經典字句之外,還根據書中元素來設計圖案,像是重新設計一次書籍的封面。

村上春樹與 UNIQLO 的聯名系列產品

不過,UNIQLO 與村上春樹的合作並不止於此,在 UNIQLO 出版的《LifeWear》雜誌中,刊登了村上春樹的專訪,他談到自己對體育、音樂、衣服、小說、社群媒體的看法;此外,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也接受《LifeWear》專訪,講述了過去幾年如何一邊與癌症鬥爭,一邊繼續自己的建築事業,他親自出資、設計打造一個能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兒童圖書館。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LifeWear》雜誌每期的發行量高達百萬,甚至比不少傳統雜誌都還要多。作為快時尚代表的 UNIQLO 不好好賣衣服,為何做起雜誌?

事實上,「LifeWear」(服適人生)是 UNIQLO 於 2013 年提出的品牌理念,旨在追求一種美學的合理性,讓普通的生活更美好。《LifeWear》顯然也是為了推廣 UNIQLO 此項理念而誕生的,但它卻沒有淪為一本枯燥乏味的宣傳刊物,反倒成為一本值得收藏的時尚雜誌,其創意總監木下孝浩功不可沒。

曾任《POPEYE》主編,時任 UNIQLO《LifeWear》雜誌創意總監的木下孝浩

木下孝浩在擔任《POPEYE》主編期間,讓「City Boys」(都市男孩)的生活方式重新在日本引發潮流。從服裝、設計、美食,再到城市、建築等,《POPEYE》試圖去組織年輕人生活的各種元素。

如今,木下孝浩也將這些經驗帶至《LifeWear》,而 UNIQLO 也為這位資深雜誌人提供足夠的信任。他在受訪時曾表示,不希望將《LifeWear》做成一個單純的宣傳讀物,而是能透過這本刊物來傳達一些時尚理念,並豐富人們的生活。

UNIQLO 在 2019 年 8 月正式推出雜誌《LifeWear》,由日本生活雜誌《POPEYE》主編木下孝浩擔任創意總監,一年推出兩期,消費者能在 Uniqlo 門市內免費領取。

《LifeWear》第一期主題為「源自功能的美學」(New Form Follows Function),UNIQLO 創意總監訪日本工業設計大師柳宗理的工作室,並與柳工業設計研究會理事長柳新一暢談形式和美學的關係;第二期的主題則是「宜居城市」(Livable Cites),但這期內容卻沒有為「宜居城市」設定標準。木下孝浩表示,雜誌並非在探究哪座城市更適合居住,而是要報導在城市裡生活的人,都有著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2020 年《LifeWear》還與另一本知名的生活雜誌《Monocle》合作,策劃一期名為「東京城市指南」的專題,共同刊登於兩本雜誌上。

不只是 UNIQLO,旅宿租賃平台 Airbnb 也創辦了自己的雜誌《Airbnbmag》。創辦初衷則源自於 Airbnb 創辦人市面上的旅行雜誌感到不滿,在《Airbnbmag》創刊號的卷首裡,他說道: 現下的旅行雜誌太沒人情味了,而從我們的經驗看來,旅行中最有趣的部分,正是人與人的相遇和連接。

Airbnb 創辦的雜誌《Airbnbmag》

《Airbnbmag》的理念主張是「Be at home in the world」,內容涵蓋了旅遊指南、房東訪談、旅行者故事等,在創刊號裡,Space X 創辦人伊隆.馬斯克還談論了關於太空旅行的話題。

與《LifeWear》不同的是,《Airbnbmag》是與美國傳媒巨頭赫茲集團(Hearst)一起打造的雜誌,赫茲旗下擁有《Harper's Bazaar》(哈潑時尚)、《Marie Claire》(美麗佳人)等多本知名時尚雜誌。赫茲內容長甚至認為,《Airbnbmag》將成為旅遊媒體的未來方向。

若提到消費品牌跨界做雜誌,不得不提到 IKEA 的型錄(IKEA Catalogue)。儘管這本擁有 70 年歷史的型錄宣佈停刊,但它曾是全球發行量最大的出版物之一,發行量一度超越《聖經》。

最初,IKEA 型錄只是像超市派發的一本購物指南,隨著這項屬性逐漸弱化,開始傳達一些關於理想家居的生活理念,例如這幾年的「民主設計」,這才是 IKEA Catalogue 受歡迎的核心原因。

IKEA 的型錄(IKEA Catalogue)

無論是 UNIQLO、Airbnb 或 IKEA,這些品牌雜誌都有一個共同點:「 不是為了刺激銷售,而是要傳達一種生活方式、美學理念 。」甚至可以說,這些品牌真正要賣的,不再是一件服飾、傢俱或租賃服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各類消費品牌,最終都將成為「生活提案」公司?

不得不說,「生活方式」這幾年逐漸有被濫用的趨勢,甚至成為比「科技」更受各大品牌青睞的標籤。

「生活方式」最初由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他認為生活方式是人們根據某個中心目標而安排其生活的模式,並透過活動、興趣和意見等體現出來,而這個中心目標是人們自身缺乏、尚未具備的優勢,亦或是其思想中固有的一種價值觀。

簡單來說,在人們談論生活方式時,其實是在談論對價值觀的認同與否。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透過使用品牌來表達自己是誰,而消費就是一種對理想生活的投票

近年來,快時尚品牌不斷虧損、關店,不少消費者在採訪時表示,品牌對於他們來說已不再重要,關鍵在於品牌是否能彰顯自我的個性。

新一代消費者自我意識的覺醒,也為消費行為帶來改變,從地位焦慮與炫耀性消費轉而追求自我表達、意義主張和同溫層認同。

蔦屋書店創辦人增田宗昭認為, 所謂的「生活提案」,就是為人們帶來幸福、豐富生命的資訊,提供生活相關的感覺與氣氛 ,增田宗昭希望向顧客輸出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提案。與其在賣場陳列一萬種商品,不如提出100則生活提案。在增田宗昭看來,對生活進行提案,與賣哪些商品並沒有直接關係。

生活提案的意義,在於能跨越國境、人種、時代、性別,而這些 iPhone 都做到了。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並不是創造出一個暢銷產品,而是對人們的生活進行提案。

蘋果近年在 Apple Store 中推廣「Today at Apple」和「Apple Retail」等活動,也並非是為了銷售,而是將門市打造成人們的社交場所。

蘋果舉辦的「Today at Apple」活動

知名科技評論家 Ben Thompson 認為,蘋果正在打造一個線下的社交網路,它向使用者傳達著這項理念:「 你購買的不只是 iPhone、iPad 和 Mac 這些產品,還有與蘋果這家公司的關係 。」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教授 Alexander Chernev 曾指出,品牌通常是透過功能性價值、心理性價值和貨幣性價值這三個維度來定義客戶的價值,而「生活提案」則屬於心理性價值。當心理性價值成為消費決策中比例越重的一項因素,未來可能很難再以科技、時尚、食品、交通⋯⋯等產業來劃分一家公司,或許世界上只會剩下一家公司 —— 生活提案公司。

(本文出自 ifanr;作者:李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