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百元 vs. 百萬威士忌,差在哪?酒的訂價策略、價值感揭密

美國土木工程博士,目前從事工程顧問工作,曾參與國內外交通、水、電事業等大型工程規劃設計。2005 年開始經營「憑高酹酒,此興悠哉」部落格至今,已完成超過 2000 種以上的品酒筆記和數百篇論述文章;2006 年加入「台灣單一麥芽威士忌品酒研究社」,並於 2012~2015 年間擔任 4 年理事長;2015 年獲頒蘇格蘭 Keeper of the Quaich;2018 年出版《威士忌學》;2020 年出版《酒徒之書》

Freepik / @wavebreakmedia_micro

數百元 vs. 數百萬的威士忌,到底差在哪裡?解開威士忌的「訂價祕密」>>

十多年前剛開始學習喝 時,威士忌的價格合理且容易估算,每 1 年的酒齡相當於台幣 100 元,所以 10 年酒約 1000 元、20 年酒 2000 元等等,到了 30 年酒,因為已經是老酒等級,價格稍微往上翻,但 4000∼5000 元便可輕易買到。

因為這種指數型漲幅,今天的酒商絕對會對「1 年 100 元」的所謂合理價嗤之以鼻,不過我「有所本」簡單計算如下:假設 10 年酒的總裝瓶數為 600 瓶,每年被「天使」分享去掉 2%,所以裝瓶數將逐年降低,為了彌補損失,酒價必須逐年上調。假設每多一年酒齡將售價調高 10%,那麼每多 5 年的價格和獲利可計算如表 1:

這種獲利能力雖然乍看合理,卻完全不符實際。先不談今日一堆無酒齡標示(NAS)但動輒數千元的酒款,以國內有酒齡標示、品項齊全的某暢銷品牌而言,推出當年的牌價如下頁所示,而表 2 最後欄位顯示的是與表 1「合理價」的比值:

50 年的老酒開價 210 萬台幣合不合理?根據網路資料,格蘭菲迪 50 年在酒廠官網的售價為 25000 英鎊,同一公司的百富 50 年其國際行情約在 120 萬台幣以上,麥卡倫 50 年早已越過 300 萬台幣,而山崎第一版 50 年在羅芙奧 2019 年春拍以 1300 多萬台幣的天價落槌;相較之下,似乎 210 萬勉強也可以接受。

不過做為對比的是,山崎蒸餾廠在 2020 年初首度裝出 100 瓶的 55 年,以公開抽籤方式搶購,每瓶僅售 300 萬日圓,和上述天價酒款比起來,根本是平易近人、童叟無欺啊。

一瓶威士忌獲利超過 90%?真的太小看酒廠了!

怪不得在全球各地擔任酒廠顧問的已故威士忌大師 Jim Swan 曾說道:「(新酒廠)一旦開始販售所生產的一切,就等同於獲得一張合法印鈔執照」(Once you’re selling everything you make, it's a licence to print money),而且他還認為當全球酒客追逐高價酒款時,每一瓶酒的獲利將超過 90%!

90%?2016 年的大師太小看這一波風潮了,如果拿上表來看,已經超過了數十倍。這就是為什麼近 10 年來新酒廠紛紛成立的原因,大酒廠不甘示弱,也大張旗鼓的努力投資,或擴建舊廠,或放眼新興市場。

但什麼是合理價格?前頁表 1 嗎?酒商們絕對不這麼認為,即便是消費者也不致如此天真,因為表 1 站在一個虛幻的假設上:酒廠的酒窖裡堆滿了橡木桶,可以源源不絕的裝出各種不同酒齡的酒。但實際情況是,1970、80 年代的大崩盤讓老酒庫存虛空,物稀自然為貴,而威士忌又是非屬民生必需的奢侈品,定價方式與成本無關,而是供需問題。

在供給端,價格與成本正相關,今日原物料及人力價格飛漲的情況下,製酒成本跟著墊高,但不會立即反映,必須等熟陳多年後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目前的價格是由在手庫存決定。至於需求端,根據今天價格持續調漲而消費者依舊買單的情況,只證明酒客願意花更多的銀子來買酒,也許一部分會開瓶享用,但另一部分是預期漲價心理下先買再說。

威士忌價格怎麼來的?IDV組織:定價策略 3 原則

由於威士忌不是民生必需商品,定價方式和一般民生物資不同,考慮的不單純是成本價格,更要鑽研的是價值定位。根據 204 年版的〈Whisky: Technology,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隸屬於帝亞吉歐集團的「國際蒸餾者及酒商」(IDV)組織認為,威士忌的定價策略必須兼顧以下 3 大原則:

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與口語中的「彈性價格」並不相同,而是按照經濟學的定義,用來衡量調整售價對銷售量的影響。我們從常識上就可以判斷,調降商品售價有利銷售數量的增長;反之,調高商品價格,銷售數量應該會下滑,所以價格通常與銷售量成反比。價格彈性大的商品,微小的價格調整都可能導致銷售量的波動;彈性小,則代表了商品擁有較高的忠誠度或較少的競爭對手

對威士忌商品來說,由於品牌聲譽需要長時間才能建立,所以成熟的品牌其彈性相對小,除非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如大幅增加關稅(美國於 2019 年底針對進口自英國及歐盟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加徵 25% 懲罰性關稅),否則價格只在狹窄的範圍內緩慢波動

不過還得考慮許多層面,如整體銷售市場、競爭品牌、自有品牌的不同產線和品牌的規模等,都可能導致價格彈性發生變化。另外需要思考的是,成功的品牌通常具有比售價更強大的購買理由:增值空間。

價格定位(Price positioning)

針對不同類型、產地、酒齡、年份的酒款,市場通常會自動劃分成不同的價格帶,用以瞄準不同的消費族群,而每一個價格帶內都包含許多類型相似、酒質相當的競爭產品。因此所謂價格定位,便是在價格區間尋找出更細緻的價格甜蜜點,以創造競爭優勢。

價格定位是殘酷的,因為品牌一旦建立起定位形象之後,就很難改變消費者的印象,也因此不容易調整價格。當消費者習慣酒款的價格時,即使提供附加價值(如採用更精美的包裝或附贈酒杯、小酒樣等贈品),通常無法提高售價。

另一方面,品牌也很難降到較低的價格帶,因為短期的降價促銷可能有效增加銷售量,但不一定能彌補降價導致的損失,況且短期收益可能會破壞品牌好不容易建立的形象,進一步侵蝕品牌長期銷售的能力。

感知價值(Perceived value)

經濟學上的感知價值,是消費者評估從產品獲取的利益、報酬與成本之間的差異,可以用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之間的比例關係來表示:感知價值=感知收益/感知成本。不過這種解釋太拗口了,如果換成庶民語言,大概就是我們常講的性價比或 CP 值。

以威士忌商品來說,感知收益相當於我們對於酒質的喜好、獲得的獎項、知名酒評給予的評分等綜合判斷,而感知價值就是當消費者購買某酒款時,為了獲得以上的收益,心理上願意付出的代價。在消費者心中,較高的價格必須獲得較高的收益才能達到平衡,所以如果能提供更多的收益,自然就能支持更高的價格,而如果價格不隨之調高,那麼消費者將感覺到獲得更多的收益。

舉個淺顯的例子,國際烈酒競賽獲得獎項的酒款,通常立即調漲價格,但如同噶瑪蘭的 Solist 系列,雖然獲獎無數,但依舊維持原價,因而提升酒款在消費者心中的感知價值,讓過去嫌貴的消費者,居然也噤口不言了。

如同我一再強調,威士忌不是民生必需品,成本只是價格的基準,所以如果能掌握消費者對於品牌的感知收益與價格之間的連結,在制定價格時將非常有用

威士忌的成本探祕: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售價?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不禁感到好奇,到底每一瓶酒的成本是多少?尤其是一瓶熟陳 50 年的老酒,售價應該是多少才合理?

好奇心破表的我還是明察暗訪出幾個數字,來源不必細究,否則可能招致「殺身之禍」。綜合這些資料,一瓶熟陳 5∼8 年的麥芽威士忌成本大約落在 250∼350 元台幣之間,若是穀物威士忌則更低,可能不到 100 元。

成本差異來自酒廠的規模和營運方式,規模越大,原物料的成本越低,且大酒廠多採用自動化管理,不僅人力需求低,且能源使用效率高,在在都降低了生產成本。相對來講,小型酒廠從原物料到營運的每項花費都高,也因此成本約莫是大酒廠的 2 倍以上,這便是工藝酒廠的酒款售價普遍偏高的原因。

上面提及的成本數字不包括裝瓶、運送及上架所需的費用,這部分在工藝酒廠盛行的美國相對透明。下表是 Distilling.com 針對美國威士忌所做的成本分析,根據其概略計算,每一瓶經橡木桶熟成「超高等級」(Super Premium,約 4 年熟成)的酒,各項費用分攤後的成本約 15.12 美金,網站的建議售價則為 50 美金,獲利確實可觀。

從表中可發現,酒本身的價格大約僅占所有成本的一半,台灣的酒稅又低,因此一瓶 10 年的麥芽威士忌若將售價訂為 1000 元,大致符合市面上 OB 核心酒款的價格定位,酒商賺取合理利潤之外,也能為一般消費者所接受。

據此可以得到結論,如果不計商品附加的感知價值,表 1 的計算尚稱合理。也就是說,純粹從成本計算,一瓶 50 年老酒從產製到上架的費用大約為 45000 元!

合理價格的指標: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市場行情

但是各位酒友們非常清楚,上述價格根本大違市場行情,絕對會遭來訕笑的目光,不過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今天的 50 年老酒是在何種情況下出現:

  • 情況 1:50 年前某酒廠揮汗製酒時,已經打定主意要將這批新酒儲藏 50 年,因此享有特殊待遇,不僅花 2 倍的費用購買品質最優良的麥芽、多 1 倍的人力、汗水及時間去製作,而後灌注在不惜成本買回的橡木桶,再以 10 倍的謹慎注意時時盯著這批熟陳中的橡木桶,最後去蕪存菁的僅存幾桶

  • 情況 2:酒廠的行銷會議上,某位行銷人員舉手發言:「近來市場大好,剛好酒窖裡有 1 個已經接近 50 年的桶子,所以我們來聘請知名的設計師,打造出精美的瓶身和包裝,用限量方式賣個天價如何?」一致表決通過,著手進行。

以上哪一種情形比較合理?

由於抽籤結果遲遲未公佈,我原本以為這項大樂透摸彩因東奧延期而暫緩,不料在 2020 年 8 月 21 日的香港邦翰斯拍賣場竟然出現了這瓶酒,但刻意隱去刻在瓶身上的名字,因此無法得知酒主。

根據邦翰斯網路上的拍賣訊息,本來預估價格保守的落在港幣 58 萬∼78 萬港元之間,但最終以驚死人的 500 萬港元落槌,若加上佣金,買方得付出 620 萬港元,而賣方可獲得 400 萬港元以上,相當於台幣 1520 萬元。也就是說,拋出這支酒的賣家可在短短 2 個月內獲利近 20 倍!

先不論有違酒廠美意的拍賣行為(至少多等個幾年吧?!),即便以原本售價來看,新台幣 83 萬也大約是成本的 10 倍以上!山崎蒸餾所是首屈一指的日本酒廠,國際行情驚人,不可能不知道這幾年的拍賣價格,以及酒款釋出後的炒作行情,但如此溫良恭儉讓的訂價,顯然對酒廠而言,已經滿足 55 年長期等待後的預期獲利,同時也兼顧了老字號酒廠的形象。

酒友們不妨將這個價格當作基準,超過這個價格太多,於我觀之,便是大大的不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