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如何衡量鑽石的等級?克拉、切工、顏色、淨度,4C 判定法解密

里斯本新星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 蒂爾・瓦內斯特
Shutterstock

寶石級、近寶石級、工業級,業界如何衡量鑽石的價值?象徵永恆愛情的鑽石,背後藏了多少陰暗面?

在近代早期發展出切割技術,並同時出現生產及消費持續增加的趨勢之後,鑽石作為寶石鑲嵌在首飾上的主要功能就固定下來,並持續至今。原鑽的類別有一萬兩千多種,可大致粗分為 3 種類別,由高至低分別是寶石級(gem quality)、近寶石級(near-gem quality)、工業級(industrial quality)。

當然了,銷售寶石級鑽石獲利最為豐厚,這種等級的鑽石也是大多數人提到鑽石時會聯想到的商品,它們經過切割及拋光,可被製作成珠寶首飾或單鑽呈現。今天,這類鑽石的價值乃是根據 4C 標準來衡量:

衡量鑽石的 4C 標準:切工、克拉、顏色、淨度的定義

1. 切工(Cut)

切工指的是鑽石從未加工狀態變成成品後的形狀,而圓形明亮式是至今最受歡迎的切工。根據戴比爾斯(De Beers)最近的估計,美國售出的含鑽珠寶首飾中,有 40% 均採取圓形明亮式切工,而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鑽石消費市場。22% 的鑽石採用明亮式的公主方形切工,20% 使用枕形切工,6% 是心形鑽石。

2. 克拉(Carat)

克拉是重量單位,一克拉等於 200 毫克,鑽石愈重愈值錢,在其他 3 個 C 的等級一致時,一顆 42 克拉鑽石的價值遠高於 42 顆一克拉的鑽石。

3. 顏色(Colour)

顏色從價值最高的白色到偏黃不等,還有所謂「彩鑽」(fancy diamond):粉紅色、紅色、棕色、藍色、黃色或綠色的鑽石,價格也可能相當高昂,端視流行和品味而定。

4. 淨度(Clarity)

淨度衡量的是外觀是否含有礦物、未結晶的碳或小裂縫等瑕疵。

這種分類方式只適用於很小一部分的鑽石,因為全世界生產出來的鑽石中只有 20% 屬於寶石等級。2016 年共開採出 6,200 萬克拉的工業級鑽石,約占該年總產量的 49%。

全世界生產出來的鑽石,中只有 20% 屬於寶石等級。

雖然在歷史上,除了將「鑽石粉塵」(diamond dust)與油混合,並作為鑽石磨機切割之外,這些工業級鑽石不曾發揮太大用處,但在 20 世紀卻找到了可以廣泛運用的新用途:作為鋸片、砂輪跟鑽頭的磨料。

1941 年,荷蘭電子公司飛利浦(Philips)從法國走私工業鑽石到加勒比海南部的庫拉索島(Curaçao),以製作燈泡中的鎢絲。1965 年,一位委內瑞拉科學家申請並取得了鑽石刀的美國專利,這種刀子後來成為有用的眼部手術工具。鑽石擁有優良的導熱性,卻不具導電性,這種特質令它們可在電子及雷射應用上發揮用處。

近寶石級是介於兩個極端中間的類別,這一類別和工業級鑽石之間的界線並不明確。有些近寶石級鑽石經過切割和拋光成為品質較低的寶石珠(gemstone)後,可用於比較便宜的珠寶首飾,端視需求而定,但通常這些近寶石鑽也可在不同產業中找到用途。

後來居上的人造鑽石:產量遠超天然鑽石,合成鑽石的未來

天然的工業鑽石如今占比極小,因為人造的合成鑽石產量已大幅超越天然鑽石 —— 2015 年估計約製造出 44 億克拉的人工鑽石。綜觀歷史,騙子與科學家一直都在製造假鑽,但是直到 19 世紀初,科學家才開始認真嘗試製造與天然鑽石具有相同物理屬性的合成鑽石。(延伸閱讀 / 深度時尚|人工合成、天然鑽石差在哪?人工合成鑽石為何成為顯學?

1950 年代,瑞典最大的電機公司瑞典電機公司(ASEA)和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首次成功製造出人工鑽石。事實證明,人工鑽石非常成功,人們於是產生了將人工鑽石用於珠寶首飾上的想法。

2018 年 7 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裁決:「光學、物理及化學特性均與天然開採鑽石基本無異的實驗室人造(labcreated,下簡稱人造鑽石)產品,亦為鑽石。」然而,針對如何處置這些所謂的「實驗室人造鑽石」,整個產業卻意見分歧。

一些人認為這些鑽石是威脅舊有壟斷勢力的假鑽,而戴比爾斯一開始批評人造鑽石,現在卻成立了一間名為燈箱(Lightbox)的公司來行銷這些鑽石,在該公司網站上,戴比爾斯的名字明顯地缺席了。一些珠寶商則認為人造鑽石是這個產業的未來,一位設計師告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人造鑽石「使人們有機會打造一個象徵現代的高層次、合乎倫理的產品系列」。(延伸閱讀 / 市值上看 8000 億!DE BEERS、PANDORA 搶進,合成鑽石憑什麼紅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裁決實驗室人造(labcreated)鑽石亦為鑽石,然而整個鑽石產業卻意見分歧。

鑽石的陰暗面:血鑽石醜聞逝去後,歷史錯誤並未根除

20 世紀末,多家非政府組織曝光了「血鑽石」(blood diamond)的醜聞,血鑽石指的是在發生軍事衝突的地區開採並非法走私至歐洲,並回頭資助非洲戰事的鑽石。當時該產業迅速採取行動,推出了保證鑽石出身清白的認證措施,然而,這些「金伯利憑證」(Kimberley Certificate)被濫發與偽造,鑽石開採事業很快就恢復了原樣。鑽石消費進一步成長,而從一開始就圍繞著鑽石開採且從未停止的人類及環境虐待,再一次消失在公眾眼前。

儘管揭穿血鑽石貿易背後的黑幕確實產生了一些好結果,但它並未根除這些歷史錯誤,並且在某個意義上,還讓這些行為更難被察覺。 雖然某些非政府組織及新聞記者努力向人們展示更複雜的真相,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只把血鑽石與非洲及當地暴力成性的軍閥聯繫在一起。這種狹隘的詮釋詆毀了非洲國家,卻不必坦白承認西方政府、貿易商及礦業經營者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這是一種結合過時的新殖民主義、歐洲中心主義及西方優越論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基本上不顧歷史的詮釋。

鑽石的黑暗面歷史悠久,比它璀璨閃亮的那一面還要古老。當人們考察鑽石開採及貿易的歷史時,就會看到一段關於財富如何累積到少數人手上的漫長歷史,而這些財富卻是由數百萬無名礦工及切割工的鮮血與汗水積累而成,他們為了幾乎微不足道的報酬被迫在殘虐、不健康的環境下工作。

鑽石的歷史就是一段種族剝削及社會不平等的歷史,是富裕菁英從窮人的勞動及注定破滅的夢想中賺得盆滿缽滿的歷史,而窮人在地下礦坑及危險的河流中沒日沒夜地工作,只希望有天能找到一顆將他們從桎梏中解放的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