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運動 15 分鐘就夠!提升記性、刺激 BDNF,專家教你 3 招鍛鍊大腦

經理人八分生活 專題企畫 / 林庭安;撰文 / 高士閔
Shutterstock

運動有益健康,是大家早就習以為常的事。可惜多數人會把益處侷限於提升心肺功能、減壓,但運動的好處其實不僅如此。

神經生物學博士克莉絲汀.威勒米爾(Kristen Willeumier)、《大腦逆齡指南》作者,從小就愛運動,馬術、游泳、拳擊、划船到皮拉提斯,不論冷熱門都做過。

在美國大腦保健中心亞曼診所(Amen Clinic)工作期間,她發現運動能讓人更聰明、反應更靈敏,也能在年齡漸增時,保護大腦認知功能,譬如記憶力、專注力。(延伸閱讀 / 記憶力 UP!讓大腦永保年輕,要做的 2 個訓練

運動能增加血流量、腦細胞、刺激 BDNF,延緩老化

究其原因,第一是運動能增加「腦部血流量」。人體腦血管有 640 公里長,相當於環台一圈,被塞進 1200 立方公分的腦袋裡,可以想像非常擁擠、容易堵塞。而隨年紀增長,血管逐漸窄化,更會減少血流量,讓大腦反應變慢,容易疲憊。

運動能拓寬血管,將其變成暢通的高速公路,讓氧氣、糖分和其它營養素更容易到達大腦深處,我們的反應、思考和專注等認知能力會更好。

不過,要說運動最吸引威勒米爾的原因,非「生成新腦細胞」莫屬。《大腦不老,身體就好》指出,運動會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以下簡稱 BDNF),讓負責記憶功能的海馬迴,生成的新神經元增加 2~3 倍,大腦就能存取更多記憶和技能。

神經科學家佛瑞德.蓋吉(Fred Gage)做過一項研究,把老鼠分為 2 組,一組每天要跑滾輪,一組沒有滾輪。觀察一個月後發現,每天運動的老鼠,大腦裡多了許多新生血管,腦細胞因此獲得更多氧氣和營養,能更輕易通過迷宮等測試。不過,只要老鼠停止運動,腦細胞就會逐漸萎縮,認知能力開始下降,甚至變得不開心。

雖然運動的好處很多,但威勒米爾提醒,運動過於頻繁或強度太大,可能產生反效果,像是睡不著、倦怠、體重增加,焦慮和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你有規律運動,卻發生上述現象,能嘗試其它方法降低壓力,像是冥想和呼吸。(延伸閱讀 / 什麼是冥想?5 個小建議,幫大腦充電、每天更快樂

哪種運動最有效果?有氧、阻力訓練各有不同好處

《防彈腦力》則提醒,不同類型的運動,帶給大腦的好處也有些不同,最好建立平衡的運動計畫。威勒米爾建議,每周 3~4 次有氧運動,每次 30~40 分鐘,就會有效果。另外在阻力訓練部分,基本上每隔 7~10 天執行就足夠。(延伸閱讀 / 研究:想運動、練肌肉,何時做效果最好?科學實證的黃金 4 小時

建議至少保持每周 3~4 次,每次 30~40 分鐘的有氧運動。

常見的耐力訓練(endurance training)就是有氧運動,譬如跑步、騎單車、游泳。耐力訓練和阻力訓練都會增加 BDNF,但阻力訓練的效果很短暫,不像耐力訓練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研究顯示,連 3 個月每天騎自行車,日常的 BDNF 就會提升 4 倍。

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則是對抗一股阻止你移動的力量,包括舉重、壺鈴訓練、重量訓練等。阻力訓練能增加 200~700% 的人類生長激素,促使大腦長出新的神經元,不只能改善記憶和認知功能,也會減少疲倦。但最容易練過頭,一旦過度運動,BDNF 反而會停止分泌,腦細胞也不會增加。

阻力、重量訓練能增加 200~700% 人類生長激素,促使大腦長出新的神經元,改善記憶與認知功能、減少疲倦。

工作太忙,沒時間運動?15 分鐘 HIIT 滿足身心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時間運動,能嘗試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以下簡稱 HIIT)。(延伸閱讀 / 在家也能快速燃脂!4 個 TABATA、HIIT 動作,心肺、肌力一次練

HIIT 是一種在劇烈運動和短暫休息間持續轉移的訓練方式,像是衝刺 60 秒與走 30 秒反覆進行。只要完成 15 分鐘的 HIIT,就能達成跑步 1 小時、重訓 1 小時的效果。一些研究指出,HIIT 在提升生長激素方面,效果是阻力和耐力訓練的 10 倍。不過要注意的是,進行任何運動前都要記得暖身。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謝伯讓指出,不論哪種運動,都是清晨效果比較好。太晚運動可能傷害睡眠品質,而睡眠又是主要恢復腦疲勞的方式,早上運動能重設身體的生理時鐘,讓你工作更清醒,注意力更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