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季 Top 15 最新文章 專題列表

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想過更好的生活,先懂得如何「取捨」

小時候靠數學拉分數,長大卻與文字為伍。喜歡從各類人物蒐集故事、汲取經驗,採訪超過百位經理人、專家、學者、職人等,關心藝文、新創及內容產業。曾任日報編輯,現為 《經理人月刊》 主編。

信箱 / natalie@managertoday.com.tw
電話 / (02) 8773-9808 #147

Shutterstock

每個人都想要工作與生活平衡,但兩者如何取捨?為什麼你需要擁有「斷捨離」的思維?

日本實境節目《跟去你家可以嗎?》專門攔截深夜未歸的路人,徵求同意到對方家裡拍攝。其中一集跟拍到的女子,租屋處非常髒亂,垃圾堆積如山、冰箱食物過期,甚至連衣服都不洗,要更換直接買新的,房內只有床鋪是乾淨的。大家都無法理解,一個外表光鮮亮麗的女子,為什麼家裡會亂成這樣?

實際了解後發現,原來她尚未走出前男友過世的傷痛。兩人相遇時,年紀、生日、出生地都相同,原以為是緣分,交往後才發現,兩人是異卵雙胞胎,只是從小分隔兩地。男友在社會觀感與倫理道德的糾結下,選擇自我了結。女子害怕整理家裡時會勾起與男友的記憶,索性擺著不管。

這是一個因為心理因素,讓家中物品多到令人不忍直視的極端案例,但社會上也有許多人有相同困擾。

Netflix 上有一檔整理專家近藤麻理惠的實境節目《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內容主要是協助客戶掃除凌亂。節目上架短短半個月後,就帶動美國舊衣物、二手物品捐贈與整理風潮,更入圍第 71 屆艾美獎最佳實境節目主持人及最佳結構性實境節目兩項提名。

但麻理惠並不是第一個提出收納整理術的人。2000 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就以整理收納顧問的身分推廣「斷捨離」理念,2010 年麻理惠在日本推出第一本書時,斷捨離一詞已入選當年日本的流行語。

當買東西不再為了「需要」,而是為了「跟流行」

為什麼斷捨離的概念會風行全日本,甚至全球?或者應該問,為什麼人們渴望學習整理、收納?

1920 年代,美國製造業和農業的生產物遠遠超過需求,全國紡織廠只要開工半年,就可以生產一年所需的布料;不到 1/5 的製鞋廠開工,就可以生產美國人全年需要的鞋子。

在供給大幅超出需求的情況下,美國政府面臨兩種選擇:減少生產,或增加消費。降低生產量可以減輕人們的工作負擔,擁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與朋友,相比促進消費,這是比較簡單的解法。然而,美國政府選擇刺激消費。

《物窒欲》指出,廠商們開始讓廣告不再講求功能性,而是強調美感;製造商透過美學設計讓去年的款式沒那麼吸引人,鼓勵人們更頻繁地購買商品。社會氛圍提倡、購物,買東西已不再是因為壞掉,而是它已經不流行、過時了,「人們花得更多,就擁有更多,這就是美國式的悖論。」美國家庭經濟學家克莉斯汀.弗雷德里克(Christine Frederick)形容。

工作、思考也要斷捨離,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美國用消費解決了經濟與銷售量停滯的狀況,讓全世界的企業、政府都開始仿效。而消費文化讓人們擁有過多物品,人們卻沒有因此感到心靈滿足,反而在倡導購物的觀念中,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這種追求不只在物質層面,更多是心理層次。

舉例來說,人們購買名牌包與衣物,不一定是因為喜歡,多數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追求這樣的生活,展現身分地位。

追求也不僅限於個人,組織也會陷入過度追求的思維,手段不外乎版圖擴張或開發更多品項。但《極減力》指出,品牌經營要捨棄討好所有人的念頭,因為現在的消費者選擇太多,有特色的品牌才能吸引忠實顧客

斷捨離的概念,原先是幫助人們釐清哪些物品是真正需要,哪些是因為心理因素而不願丟棄。把這個哲學套入工作與生活,就是釐清對自己來說,什麼是重要與不重要的,當先後順序確立,就能毫不猶豫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

比方說,每個人都想要工作與生活平衡,但兩者要如何取捨?我們都想要獲取新知或資訊,但這些資訊真的對我們有好處嗎?或者是,面對別人的請求或指責,我們只能一味接受嗎?這些問題如果套用斷捨離的概念,其實都能獲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