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毒奶粉和次級房貸

2008-10-07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撰文 / 王志仁

毐奶粉和次級房貸,都是地區性的問題,卻演變為全球性的燙手山芋。與其將之怪罪為黑心商人的不負責和金融業的貪婪,還不如說是監管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尤其是全球監管機制的缺位。

摻有三聚氰氨的中國奶粉,自9月中被揭露出來,不僅引起中國市場恐慌,更引起港台進口奶粉業者人人自危。上萬名被檢測出腎結石的嬰幼兒,已在大陸各地醫院接受治療,台灣則是把查扣的奶粉銷毀,並把相關奶製品下架。中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李長江因此下台,連帶多位官員免職,台灣這邊則賠上一位衛生署長,但事情還沒結束。這可不只是河北石家莊一家奶粉廠的事。

次級房貸從最初一種有創意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到後來成為加速美國經濟惡化的元凶,整個過程和2000年爆發的安隆(Enron)案如出一轍。這種利用財務槓桿擴大信用的操作方式,在景氣好時有助漲作用,景氣跌時則助跌。次級房貸雖是美國本地產品,但透過華爾街投資銀行向全世界販賣,客戶來自世界各地。因此,當華爾街出現問題,就不只是位於紐約下城區的一條街上的問題,而是全美國的問題,也是全世界的問題。

限制進口中國產品,恐緩不濟急,除非儘快能找到替代來源,正如其他國家的投資人,也不可能從此不向華爾街購買金融商品。建立監管機制,並確立它能發揮作用,才是關鍵。正如人體不可能不接觸病菌,但自身的免疫系統如果正常,就能和病菌周旋而不被侵襲。

問題是,隨著商品和市場越來越全球化,監管機制全球化的腳步卻未跟上,這中間自然產生兩者訊息和政策落差,形成套利空間。像SARS和禽流感發生,有世界衛生組織(WHO)介入處理,就會縮小訊息和政策落差,使得情況能儘快被控制。但這種全球性的組織數量仍少,監管工作更多得回到各地方來落實,問題因此很難解決。

如果中國政府不徹底處理毐奶粉(以及其他食品藥品)問題,世界各國可能大範圍禁止進口中國食品藥品,導致中國整個產業鏈崩解,畢竟出口仍是它經濟結構的主要部份;如果美國政府不出手救一群快滅頂的投資銀行,世界各國的投資人將血本無歸並求償無門。這是自由市場經濟正面臨的大考驗,現實走得比法律更快,勢必得放慢開放的腳步,回頭處理監管這一部份。

過去,美國是出口「繁榮」,中國是出口「便利」;如今,美國轉為出口「呆帳」和「經濟衰退」,中國則是出口「風險」和「健康殺手」。坐等中國政府拿出魄力和美國政府拿出解決方案,過於消極。當地區產品循著全球化途徑成為全球危機,全球市場和消費者也要有管道施加壓力給各地區業者和政府,這條雙向道才能保持暢通。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