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程天縱接任和椿科技董事長,僅花 2 年,就帶領和椿從年營收腰斬 45%、跌到 5 年新低的谷底,V 型反轉至營收 16.62 億元。
momo今年遭遇上市以來首度衰退,總經理谷元宏平常心看待,點出電商不再只是打價格戰,盼透過幾個可能的成長動能,擺脫低潮。
許多人相信台灣已經在科技產業中佔據不敗之地,但在這片榮景之下,台灣人看不見近在咫尺的危險,是這一波AI革命,我們是否能保有優勢?
銷售一張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機票,對旅行社來說,利潤薄得幾乎只夠買一杯美式咖啡。易遊網去年淨利年增98%,一門低利潤的生意,怎麼能煉出金礦?
「床墊是黃昏產品,不是黃昏產業,」床的世界總經理陳三傑表示,當人們回家睡覺,就會想到這個產品,「市場永遠都在,關鍵是誰能建立最深的護城河。」
以前國家要展現武力,靠的是船堅炮利、靠的是能派多少軍隊到前線。但現在,靠著非傳統的金融體系就可以癱瘓國家,但這種新型態的戰爭,真的有用嗎?
地緣政治、關稅、貨幣與 AI 的衝擊,讓企業所需要的人才能力持續變動,若以長期培養的思維考量,恐怕跟不上變化,改以技能導向,更能打造具韌性的人才庫。
研究指出,持續實驗雖能創新成長,卻累積「複雜性債務」,拖慢未來改變。企業應納入「退化實驗」,刪除不必要變動,維持長期創新力。
大葉高島屋 2020 年曾經歷營收低潮,在董事長葉季展上台後,靠 3 大策略走出營收谷底、重返天母百貨霸主地位。
前友達執行長陳來助點出關鍵:導入 AI 不是為了省人,而是要讓你的員工更有價值。主管如何扭轉心態,化團隊焦慮為戰力,是轉型的核心。
曾每年燒千萬轉型卻不被看好,新呈工業董事長陳泳睿如何突圍?他將AI化為組織教練,解決老師傅經驗傳承、主管策略思考等管理痛點,帶領老廠AI轉型。
AI伺服器帶動晶片先進封裝(CoWoS)的需求,志聖工業2023年獲得台積電「優良供應商卓越量產支援獎」,是近10年來唯一獲此殊榮的本土設備商。
「做半導體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是頌勝科技從PU原料供應商踏進半導體產業後,董事長朱明癸在筆記本寫下的一段話。
三年營收暴增36%,日本羅多倫咖啡(Doutor Coffee)靠極致性價比與品牌革新,成功逆轉疫情衝擊,穩居日本平價咖啡市場領頭羊。
AI不會完全取代人類,而是會「放大」高績效員工的價值,因此具備AI素養、商業判斷力、同理心、創造力與好奇心的「超級個體」,將成為最有價值的人才。
今年第三季「動畫」成為 Netflix 最受歡迎的觀看類別,原創動畫電影《KPop 獵魔女團》更成為史上首部院線票房冠軍,動畫會是它的下個成長曲線嗎?
近三年台灣米其林餐廳從 44 家一路攀升到 53 家,我卻看到星星增加背後的隱憂:台灣精緻餐飲正走向「學歷貶值」老路?
在AI浪潮席捲各行各業的今天,管理者面臨的不再是技術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如何在不確定中保持判斷力?定義要解決的痛點,才是核心重點。
一家經銷3M膠帶的公司,為何能轉型為電子材料供應商,讓電子五哥(廣達、緯創、和碩、仁寶、英業達)都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