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階主管常陷於上壓下挫與無形壓力中,連社群媒體都加重焦慮。真正的困境,不是不夠努力,而是缺乏有效策略與工具,幫助你找回掌控感。
你的「策略會議」其實只是 SOP 討論會?台灣企業最常搞混的管理概念,就是把執行的方法誤認為策略。
隨著 Z 世代成為職場主力,主管過去那套直接下指令、馬上執行的管理方式,對年輕員工未必奏效。想建立信任與合作,得先從說話方式和互動習慣開始改變。
英特爾前總裁安迪‧葛洛夫指出,主管真正的職責是「為部屬的工作增加價值」。主管必須想辦法改善部屬的工作習慣、方法,甚至調整工作內容,做更有效率的生產,提升團隊產出的質與量,才能成為一位稱職的主管。
員工眼中的優秀主管是什麼模樣?Google 透過一份問卷,讓員工替主管「績效考核」,從這些問題中,得以回推 Google 重視的管理特質是什麼...
要能成為一名好的領導者,自省是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的。自省要能保有謙卑態度,時時刻刻反問自己,誠實面對真相,才有改進的空間。
即使最強勢的領導者,也不能過分強迫人們去做什麼,而是使他們願意去做。信任,能讓人們自動向你靠攏...
如何凝聚渙散的團隊、重整旗鼓?在提高團隊凝聚力、生產力時,領導者可以透過「火箭模式」的 8 大要素分別引導成員,由外而內建立規範和認同,提升團隊績效:
如果你是企業創辦人或高階主管,你敢休假一個月,在完全放手的情況下,把公司大小事,交給團隊處理嗎?指望員工變得自動自發?先用6面向評估人才「積極度」。
《孫子兵法》裡講的「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管理。領導者可以從《孫子兵法》裡提及帶兵隊的體悟,學到許多管理心法,通過造勢去影響人的心志、驅使團隊。
有人的地方難免有小團體,帶領不同團隊合作時,主管必須掌握好溝通技巧,先建立基本原則,制定共同目標,才能讓大家克服心結,順利完成目標。
剛當主管,卻總覺得力不從心?懷疑沒領導力、時間不夠、帶人沒頭緒……,你不是不會,只是還沒學會。轉換角色,才能走出自己的管理之路。
一路上認真工作,獲得幾次升遷機會的你,在當了主管好幾年後,是否也曾時不時抱怨著「為什麼員工什麼事都做不好?」其實,你可能忘了自己最初也曾是一張白紙,需要時間摸索,甚至被指導的狀態了。
許多不適任的主管,不如大家所想的專橫或自戀,而是出自「好意」,卻用錯方法,因此對員工帶來負面影響。
在重視人和、避免衝突的亞洲文化裡,許多主管只想當好人,更別提,少有部屬願意向主管提出諫言。其實,好的主管必須對部屬直接,不管是讚美或批評,也要讓部屬願意直率挑戰主管。
主管聽不到真話?一件事有3種說法,誰講的才是對的?主管的必修課:認清資訊都是「片面」的,然後鍛鍊成為柯南的能力:
缺工、年輕人「躺平潮」下,有愈來愈多中小企業也開始推行 IDP(個人發展計畫),企業主管該如何做好員工的個人發展計畫?
主管可透過觀察了解每一位部屬的偏好,調整自己交辦工作的方法。《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列出4種類型的員工,建議主管相應的交辦方式:
大多數主管都是都是從「優秀的單兵」晉升為「團隊的領導」。然而,這條路卻不是人人走得順遂,有些人可能就此卡關,甚至不進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