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動起來!管理身體能量 運動讓你變聰明、EQ更高

2012-09-07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體力和活力,活力充沛的經理人,不但較有毅力追求遠大的目標,工作速度和密集度也更高。失去身體健康,連同思想上的創造力、耐力、韌性、勇氣、學習能力和記憶力,都會一併失去。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說,人應該全面性地發展天賦的才能,他在《第8個習慣》一書中,將天賦才能對應到人類的身體、心智、情感和心靈,分別定義為:身體才能(PQ)、智力才能(IQ)、情感才能(EQ)、精神才能(SQ)。

在這4項中,身體才能經常被人忽略。然而,身體做為心智、情感和心靈的載具,人應該要先馴服自己的身體,維持體力、克制欲望,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柯維甚至認為,失去了身體,不僅是失去健康,而是連思想上的創造力、耐力、韌性、勇氣、學習能力和記憶力,都將一併失去。

「身體上的自制和發展是基礎,而且是一件非常具體,可以馬上行動的事。」在柯維眼中,運動可以培養毅力、增加自信,堪稱是自我投資的最佳策略。事實上,許多優秀的經理人正是透過運動了解到,運動不僅有助於強化體能,也對情緒管理、心智鍛鍊和工作效率有所助益。並且,他們真心喜歡運動。

體力與活力,是工作的基本要求
「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體力和活力。」暢銷商業書作家齋藤孝在《老闆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書中指出,加入運動類社團的人,在校園徵才中容易被錄用,因為這些人體態好、散發正面能量,符合企業徵才時,期待年輕求職者具備的熱忱、積極與親和力等特質,為公司注入活力。

齋藤孝還指出,人們之所以喜愛觀賞運動比賽轉播,原因之一便是觀眾在看到選手面對挑戰、超越困境時,可以感受他們的活力、肉體和能量。這種能量具有感染力,會讓接觸到的人也精神奕奕。

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則認為,運動是休閒活動的最佳選擇。騎越野摩托車是他最喜歡的活動,他也滑雪、潛水和打網球。大前強調,運動絕對不是年輕人的特權,如果認為自己年紀已經到了,只能進行和緩的運動,那永遠也不會變年輕。

以已故的索尼(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為例,他本來只打高爾夫球,但覺得自己和同輩都像是一群老人,無法找回年輕時的活力。因此,他從60歲開始打網球,並和員工對打;65歲挑戰滑雪;67歲時還拿到潛水執照。大前研一在《OFF學》建議,人應該以「與年齡不相稱的精神」來挑戰體育活動,因為「這種精神,正是年輕的祕訣。」

透過運動紓壓、蓄能,提振活力
「活力」是經理人能否達成目標的關鍵特質,有效能的領導者應有效提振自己的活力。蘇曼特拉.戈夏爾(Sumantra Ghoshal)與海克.布魯奇(Heike Bruch)在著作《主管別瞎忙》中指出,活力充沛的經理人,不但較有毅力追求遠大的目標、工作速度和密集度較高,在組織中的能見度也隨之提升,連帶激發更多身心與情緒的投入,讓他們因而成就更多。

提振活力的關鍵,在於要有排解內心情緒的管道,以及補充正面活力的來源。戈夏爾和布魯奇提到,運動正可以達成這兩種效果。密集的運動不僅可以抒發情緒,還可以產生正面愉快的感受,讓人較能用正面的方式來回應負面想法,「你會發現自己內心有一股新的活力,重燃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標的信心。」

學生時代即熱愛運動的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便親身體驗了運動有助於紓壓、蓄能。「在運動場上,最重要的是『熟悉輸的感覺』。正因為輸的代價很大,如果輸贏都在人生舞台上實現很麻煩。」

何飛鵬高中踢足球、大學玩橄欖球,43歲時打高爾夫,56歲重新打橄欖球。他回憶,在師大附中踢球時,班上有3個校隊選手,卻在第一場就輸了。「這證明球是圓的,只要驕傲覺得自己會贏,就可能會輸。」

到了政大打橄欖球,又年年輸給台大,「每年我們都只想,今年不要輸得太難看。」何飛鵬擔任的位置是負責最後防線的「殿衛」(fullback),只要過了殿衛就等於得分。雖然比賽結果不見得能贏過對方,但只要站上球場,「就要有蠻橫的破壞力,對方球員衝過來時,不管他有多高大,都要有撂倒他的決心。」

後來創業時,何飛鵬遭逢每天都有票要軋,遇見每個人都衡量能不能借到錢的艱辛階段,運動也對他助益良多。「痛苦不堪的時候,晚上也睡不著覺,就去打兩、三個小時的球,打完自動睡著。」

《經理人月刊》與104市調中心進行的「運動競爭力」調查也顯示,有運動習慣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面對困境時的態度和反應會有明顯落差。舉例來說,面對「當我對完成的工作很滿意,卻不斷遭受主管批評和退件時,我會……」這個情境,近3成(29.6%)有運動習慣的人會「分析主管的意見,發覺自己的不足之處,想挑戰主管的高標準」,但在無運動習慣的人當中,只有2成選擇此項。

另外,有運動習慣的人,在「當高階主管經常斥責我的不是時,我會……」項目中,近4成(37.6%)選擇「思考主管斥責我的理由,理解並認同老闆的想法」;不運動的人當中,僅2成選擇此項。但有超過3成選擇「會一直很在意,久久無法釋懷。」

將運動精神,導入企業經營理念
考量到運動對於活力與工作態度的正面影響,許多企業經營者便致力於將運動的基本精神融入企業文化之中,三星(Samsung)前總裁李健熙就是一例。從小愛好摔角,學生時代也騎馬、打桌球及高爾夫球的李健熙,在1993年提出新經營理念,要求三星員工學習「高爾夫比賽沒有裁判的自律、棒球比賽的合作精神、英式橄欖球比賽的鬥志。」

李健熙的父親在他國小時,就要求他學習高爾夫球,告訴他可以從中學到做人的道理。大學時,李健熙參加高爾夫球社,更進一步體悟到「高爾夫球是和自己的比賽」,與競爭對手無關,需要的是因應不同地形,達到嚴格的身體控制,才能進球;而且高爾夫球沒有裁判,分數也是自己計算,成績優劣但憑自己對自己誠實。

另一個例子是台灣最大餐飲連鎖集團──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他平日隨身攜帶計步器、穿氣墊鞋,落實每天走1萬步的目標;更積極推動員工參與體育活動,希望將運動內化到員工的生活之中。

為了鼓勵員工登山,戴勝益帶著員工爬百岳、登玉山;前年開始還把目標推高到登聖母峰,每年有一個團,受訓半年,前進聖母峰基地營。「爬山可以讓生活變得單純。3000公尺以上的山都沒有水,每個人要輪流共用一張衛生紙擦一次自己的鋼杯;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生活其實不需要那麼複雜。」這個在山上領悟到的簡樸道理,促使戴勝益決定捐出80%的股票做公益。

運動還能讓你「變聰明」
一個較不為人知的好處,就是它真的可以讓你「變聰明」。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增加大腦神經元(神經細胞);而神經元是經由神經組織突觸傳遞訊息,因此神經元愈多,神經迴路的連結就愈緊密,思考力也會增強。

美國腦神經科學家凡‧普瑞格(Van Praagh)曾經進行過一項著名實驗,研究運動對大腦海馬迴神經元的影響。他將老鼠分為5組:

第一組「無所事事組」:將老鼠放進空無一物的籠子裡;
第二組「學習情境組」:利用食物誘導老鼠跑迷宮;
第三組「強迫運動組」:把老鼠放在水池裡強迫牠們游泳;
第四組「自主運動組」:在箱子裡放入滾輪,讓老鼠自己去跑;
第五組「豐富環境組」:在籠子裡擺滿各種玩具,讓老鼠必須依環境不同而活動。

實驗一天後,老鼠的大腦細胞切片顯示,只有自主運動(滾輪組)的老鼠,大腦海馬迴神經元增多。但4周後,自主運動與環境豐富組的老鼠,海馬迴神經元都有增加,顯示運動確實能促進大腦海馬迴神經元增生,而且自動自發的運動,比被迫運動的效果更好。由於已有研究證實,海馬迴和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 因此可以推論:運動有助於增進記憶與學習能力。

國立體育大學副教授、身體活動心理學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主持人張育愷表示,運動不但能增生大腦神經元,還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y Factor)與其他和BDNF合作的生長因子,提升大腦的記憶與學習功能。

BDNF就像大腦的養分,可以提供神經營養與保護,也能調節基因突觸傳遞功能,刺激突觸蛋白質合成作用,增加突觸的傳遞能力,增進大腦的可塑性。換句話說,BDNF能讓大腦迴路發揮更棒的工作效率,改善學習、思考與反應能力。 運動能帶給身體能量,你還在等什麼?(撰文、整理/張玉琦,編輯/張良姿)

■坐著不動,會急速老化

1966年,達拉斯臥床與體能鍛鍊研究(Dallas Bed Rest and Training Study)發現,實驗者請6名大學生整個暑假都躺在床上,結果3星期之內,受試者心臟功能退化程度相當於20年的老化。

■憂鬱症處方

1999年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研究「運動與抗憂鬱症關係」,將憂鬱症患者分為藥物組、有氧運動組、藥物合併有氧運動組。實驗16周後,3組憂鬱症狀都有紓解,顯示每周運動3次、每次達30~45分鐘,抗憂鬱效果和藥物一樣好。

■遠離腦退化症狀

規律的運動可大幅減緩大腦前額葉(控制意識與思考)的萎縮。中年以後有規律運動的人,70歲時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只有不運動的人的三分之一。

■馬拉松跑者高潮

進行長時間、連續性的運動,將肌肉內的肝醣用盡,只剩氧氣時,大腦便會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腦內啡有類似嗎啡的效果,能使身心產生舒適感,是運動心情愉悅的重要生理因素。

■保持生理節奏,維持能量永續

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消耗並補充能量。圖的右半邊是有意識地補充並恢復能量的行為;左半部則是快速補充、有短暫效果的行為。人處在壓力底下時,常會傾向於左邊;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有意識地維持健康的生理節奏。(資料來源:《這樣WORK才WORK》,漫遊者文化出版)

■團隊運動可鍛鍊大腦

以足球為例,人在踢球時,視覺中樞會掌握足球的行進方向與敵方球員的動向,大腦頂葉接收資訊的部分會因此活化起來。額葉主要運動皮質區和小腦,負責的是決定接球、踢球與實際行動。記住各個球員的能力,並進行溝通的,則是大腦顳葉。至於根據球場上每一瞬間的變化,快速做出判斷,則可以活化額葉的功能。(資料來源:《一定做得到的超專注力》,商周出版)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