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關於策略,請永遠自問:「什麼是你的獨特價值?」

2009-03-10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口述 / 劉順仁  採訪‧撰文 / 謝明彧

由於參與哈佛大學策略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的課程,讓我有機會成為波特的學生,接受他直接的指導。在這段學習過程中,我觀察到一件事,波特在教導企業人士何謂策略、告訴公司與國家關於競爭策略的擬定時,你也可以從他身上看見他確實在實踐自己所主張的論點。

波特將自己定位在「知識的永續創發」(built  ideas to last),而他在策略上的「獨特價值」(unique value),就是要成為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

所以,即使貴為全球策略大師、哈佛大學最高榮譽的「大學教授」資格(University Professor;歷來只有20位得到此殊榮),波特依然以研究、學術和教學為志向,幾乎沒有涉入什麼行政工作,更別說擔任名校院長、校長或直接經營管理顧問公司。波特告訴別人要懂得取捨,而他對自己的取捨也非常清楚,徹底做到聚焦,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

而這分聚焦,也表現在波特的學術研究與思想演進上。波特在提出任何關於策略的見解時,一定是「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也就是先徹底鑽研該領域相關內容,並提出出一套有系統的完整觀念架構,才會進軍該領域。

當年他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發表第一篇關於「競爭策略」的文章時,內容就不是泛泛的觀察和現象,而已經是一整套有分析方法、有理論模型、有建議做法的論述。當他開始談論國家如何制訂有競爭力的政策時,不僅將其原本的理論架構延伸解說,更提出「鑽石體系」等新的著名模型,創造更完備的論點。

由此可見,波特有著一套非常聚焦、有系統且持續性的工作方式,他發展研究領域及面向的節奏很清楚:先挑選一個重要課題,提出有證據、有說服力的觀念架構,接著撰寫成書,再透過各種方式傳遞出去,造成影響。

波特近年來在醫療領域的頻頻發言,也是採取相同模式——早在2006年便已完成相關著作並出版,因此在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做出呼籲時,就有實質的內容可以去論述,強化自己的主張。

在這套工作方法下,波特不僅有能力撰述文章投稿美國醫學專業刊物,所提出的建議,也確實為醫界所接受。

同心圓般,層層擴大思想範疇

綜觀波特的研究領域,他在競爭策略上的見解,其實有著非常清楚的發展脈絡:一開始,他從價值鏈談起,解釋企業如何找尋定位、創造自身競爭力;然後談到產業環境,說明企業本身和外在環境的互動影響,因為企業自己好是不夠的,最好還能處在優秀的產業環境中,永有良性競爭對手;其後他又以北歐國家的發展為例,談及區域經濟對一家企業的影響。

由此可見,波特的思想其實是非常有系統的,從核心思想慢慢擴張到產業環境、國家、區域經濟等等,而他近來關注的則是社會面的公益、綠色與醫療。

所以說,波特最令我感到震撼的,就是他的思想演進過程:他的研究態度非常聚焦,但在選題上卻是循序漸進地擴散,就像同心圓一樣。

我認為,波特這套做學問的邏輯,很值得每個人學習。身為經理人,除了從企業競爭策略了解如何經營公司外,在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畫時,也可透過這種擴散邏輯,穩定地向外邁進。

一句問題,所有問題的解答

當我著手撰寫我的第一本書時,曾利用機會向波特請教。當然,會計不是他的專業,他沒辦法告訴我該寫些什麼,但他反問我:「你的獨特價值是什麼?(What’s your unique value?)」

仔細思索波特的策略思想,你會發現,這句話正是他對所有策略規畫的核心!波特在文章中說過:「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只是把它做得比別人更好,這並不是策略。」

波特認為,企業若無法傳遞獨特的價值,就等於沒有策略。然而,這句話說來簡單,卻很難做。那時的我完全無法回答,回國後不斷思索,市面上已有成千上百本教人如何讀財報的書,那「我的獨特價值何在?」最後,我完成了《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希望教會讀者看懂基本的財務報表,並能加以活用,做出正確決策,以增加組織競爭力。

大師只是問一個問題,就幫我得到最重要的答案。不要期待大師告訴你怎麼做,因為這是創業家與企業家的責任,必須自己去想出傳遞獨特價值的做法。學者不一定能成為企業家,但每一位企業家在經營事業時,都需要有這樣一個人在背後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