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受害者循環──職涯死亡漩渦的開端

2009-06-30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整理、撰文 /  林奐呈

小張是科技公司的業務專員,他跑客戶從不向公司申報油錢,也不計較獎金、福利或工作量多寡,還常主動加班到深夜,連太太埋怨也不在乎。

有一天,他因為拜訪客戶導致開會遲到,被老闆大罵一頓後,開始覺得自己的努力與犧牲根本不值得。每天下班後,就打電話跟朋友訴苦,刻意減少工作量,不願配合加班,以紓解自己的低落情緒。

相對地,小張的老闆自認待他不薄,對於小張的消極反抗無法接受,雙方關係漸趨緊繃,不只在辦公室內互不往來,也連帶影響團隊氣氛與公司業績。

類似這種「雙方都自覺是受害者,卻又彼此是對方加害者」的案例,在職場上處處可見。在這樣的氣氛下,會建立起一道道難以跨越的壁壘,最後大家一齊輸掉市場的競爭,連同公司也成了受害者。

「扭轉現狀」的能力,不假外求

在童話《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中,小女孩桃樂絲被龍捲風吹到陌生國度,迷了路想回家,途中遇見3個夥伴。其中,稻草人自認沒有聰明頭腦、錫鐵人沒有細膩心、獅子缺少應有的勇氣,大家對未來都很徬徨無助,因此結伴到翡翠城,想請求大法師奧茲(Oz)賜給他們成功的方法,來實現各自的願望。

在抵達終點前,桃樂絲一行人始終認為自己是大環境下的犧牲品,期待無所不能的法師來加持,直到展開一場覺醒之旅,才逐漸體認到,自身擁有的內在力量,就可以實現夢想。

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ers)和湯瑪斯‧史密斯(Thomas Smith)在《翡翠城之旅:創造負責任的文化,取得競爭優勢》中指出,《綠野仙蹤》帶給工作者的啟發就是:「不要因為際遇不順就怨天尤人,不要期待大法師在揮舞魔杖後,就能使所有問題消弭無蹤。」

無論在生活或工作中,也都是如此,一旦產生了「自己是受害者」的心態,看事情的角度都會變得負面悲觀,一心只渴求安慰與同情,忘了自己還有扭轉現狀的能力,怠忽自己的工作本分,甚至會如奇異(GE)前任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在《致勝》書中所說:「商場上,不管是什麼狀況,視自己為受害者,只會自取其敗。……這種態度會斷了你所有的出路,這甚至是職涯死亡漩渦的開端。

跳脫受害者循環,正面思考

一遇到阻礙困頓就怨天尤人的「受害者心態」,對個人和組織都會造成損害。美國「領導力夥伴」公司(Partner In Leadership)提出了水平線的「受害者循環」模式,一方面可用來檢驗自己及周遭人是否落入「缺乏當責」的狀態,另一方面則是隨時提醒自己,是否已被受害者心態侵襲或蒙蔽,喪失了改變現狀、勇於負責的能力。

在下圖中,水平線上稱為「當責階段」(accountability steps),共有4個階段,由下往上依序是:正視問題、擁有問題、解決問題和著手完成。

相反地,落在水平線下的人,則是一碰到問題,就以逃避、推託、漠視的心態去看待,淪入「受害者循環」。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問題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事實並非如此。」認清與接受事實,將自我提升到水平線上,脫離被害者循環,這才是當責的真義。

受害者循環

不怕失敗,永遠多做一點

以上狀況都是陷入「受害者循環」的徵兆與表現,懷抱著這樣的價值觀與心態,只會讓人在職涯中潰敗。反觀當責者總是會自問:「我還能多做些什麼?」

大多數企業都假設,基於對失敗的恐懼感,將促使人們追求成功。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人們對於失敗的畏懼,適足以讓他們在事情發生之前,便做好「解釋歷史」的準備,一味地去「責備」自己過去的作為,忽略了要獲致成果,更應該做的其實是定義他們目前與未來該進行的步驟。

單單一個人,並無法阻擋或減緩「受害者循環」所帶來的消極心態,對於已經陷入「受害者心態」惡性循環的個人或組織,還是得依靠管理階層重新塑造組織的價值觀,才能在企業內部建立起「當責」文化。

圖片來源 / stephcarter via Flickr, CC Licensed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