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林文玲專欄】事實與認知

2010-12-07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Dear Wennie,
我經常在某些事情和老闆意見相左。例如外包廠商的服務品質,他覺得要命的缺點、我覺得是小事;我覺得工作不勝任的部屬,偏偏他覺得「細緻有禮、潛力十足」。遇到這種不授權的老闆,真是麻煩。
~Ben

Dear Ben,
且先撇開老闆授權與否的討論。 組織為何雞同鴨講?真是個典型的管理話題。例如,資訊部覺得導入非常成功的ERP,財會部覺得是拖慢流程的罪魁禍首;資方覺得非常豐厚的尾牙禮物,勞方覺得苛刻得 「根本是羞辱」。

當歧見出現,接著來的不只是當事人的爭執,還有關係人的「選邊站」。選完、站完還沒了,接下來每一個落實行動都互相拉扯。最後,派系就真的出來了。 沒有共識的組織,該如何是好?

最近有個機會和成霖企業董事長歐陽明深度訪談。成霖是亞洲衛浴廚具的龍頭,從水龍頭代工轉型經營自有品牌,近10年8次國際購併,從美、加、英、德到中國,在全世界擁有12個品牌、行銷30個國家。如果說著相同語言的台灣公司都雞同鴨講,這家從小城台中起步的企業,如何整合這麼多家購併而來、先進國家的品牌與管理團隊?

歐陽董事長分析,組織溝通有3個層次,事實、認知和情緒。許多時候,我們都困在「認知」的層次上打轉,例如美醜、好壞。就著這類會因人而異的感知來溝通,不但不容易有共識,也無法產生行動方案;最糟糕的是,往往會導向第三層次情緒性的溝通(例如你的態度讓我很不爽)。因此,企業領導人必須以身作則,從上到下建立清楚區分「事實」和「認知」的溝通基礎,這樣無論任何國家不同文化才能有common language(共同的語言)。

真是醍醐灌頂的一段話。如果組織成員覺得ERP不好用,與其爭論,不如盤點流程變長或變短、關帳變快還是慢;如果同事勝任與否有歧見,不如檢查貢獻度比例、績效進步或退步。在「事實」的層面上溝通,才能避開認知差距、遠離情緒。

結論竟然這麼簡單,不可置信吧?事實上,這麼簡單的結論,架構起來一點也不簡單。且問:如果你是公司老闆,有多少時候,當你的部屬與你認知相左時,你會擺開你的感覺去找事實?有多少時候,你會刻意修改決策參數的權重,讓事情看起來像你的認知靠攏?老闆只要這樣做3次,公司上下就立刻學會「向中看齊」的邏輯,理想中植基於事實的溝通基礎就崩潰了。尊重事實,是領導人最重要的紀律。

∼Wennie


林文玲 ,《經理人月刊》、 《數位時代》總編輯長。因為擔任財經記者啟發對組織行為的高度興趣。先後曾任電腦家庭出版集團總經理、遠見雜誌群總經理。

**
**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