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為了生活穩定,只能放棄夢想...理想與現實,不應該是二分法!

2015-10-09 整理‧撰文 吳硯文

「我放棄玩團了。一方面是父母一直都反對,另一方面收入那麼少也不是辦法,現在打算先找一份工作穩定下來……」大學畢業快10年的現在,你收到老同學捎來的訊息,心情一沉,思緒不禁掉入當年一起揮灑青春的歲月。

你想要擺脫現狀,還是接受當下?

理想和現實,對很多人來說似乎是一門「二選一」的難題,彷彿站在人生岔路口上,不得不做出往左或往右的抉擇。

其實早從古希臘時代起,這兩者就被描述為兩個相對立的概念。代表理想主義的是柏拉圖(Plato),現實主義的代表則是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義大利畫家拉斐爾‧聖齊奧(Raffaello Sanzio)在名作《雅典學院》中,描繪柏拉圖手指天空闡述理想,亞里斯多德手心向下講述現實,更突顯出兩人理念之差異。

儘管兩人看法不同,他們的論述前提卻是一樣的:理想不屬於現在,是人們渴望的對象或地方;現實則存在於眼前,是人們想要擺脫的人事物。也就是說,當人們追求理想時,表示想要擺脫自己所處的環境向前走;選擇現實,則意謂著打算接受現今的處境。

《哲學的教室》提到,黑格爾認為,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會想選擇夢想,實現憧憬的心靈狀態、人際關係或物質享受,但是下場往往不是理想陳義過高、無法前進而停滯;就是到了某個階段後,內心開始渴求安穩,最終心有不甘地與現實妥協。

其實你還有第三條路:刻意待在現狀裡,靜候夢想時機

「難道捨棄理想就無法繼續前進嗎?」黑格爾認為,在理想和現實二選一的答案之外,其實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為了追求理想,而刻意選擇現實。」

他最著名的「辯證法」主張,任何事物(正題)都有一個相對立的事物(反題),當兩者產生衝突時,便會出現更上一層次、將兩者都納入其中的第三種立場,也就是兩者的「合題」。

由於理想不屬於現在,現實卻近在眼前,因此理想和現實可以說是互為正反題的存在。

透過黑格爾的角度,當理想與現實衝突時,我們可以嘗試尋找兼容兩者的第三條路:透過接受現實,達成追求理想的目標。因為暫時接受現實,既不致使我們的生活陷入困境,等待時機成熟時,還可以朝理想邁進。

日本知名漫畫【島耕作】系列的作者弘兼憲史,就是這樣成就他的漫畫夢想。

他從小就立志成為漫畫家,卻因為知道這條路不是努力就能成功,於是就先尋著常人的道路,讀到早稻田大學畢業,然後進入松下電器。

他唯一的堅持,就是不管進什麼公司,都要能從事與設計相關的工作。由於在松下電器,他負責設計特別禮品、目錄、直營店的部門,有機會與許多插畫家或設計師共事合作,於是三年後,弘兼憲史辭去工作,憑藉他累積的人脈,從專職插畫開始跨進漫畫領域。

工作意義帶給弘兼憲史的養分,如同他在《別人是別人,我是我》一書中自述,「我走向『夢想』的路程並非筆直,而是彎曲的……如果沒有那三年的上班族生活,我絕對畫不出畢生代表作《島耕作》系列。」

一路走來,弘兼憲史堅持先做好眼前被賦予的課題(現實),再考慮未來的事情(理想),「『為了明天,現在必須更加努力』,一直抱持這樣的想法,才會有現在的我吧!」

小辭典:「正反合」辯證法

辯證法的三個階段為:正、反、合。「正」,可以是某個觀念、理論、態度等;「反」則與「正」持矛盾對立的觀點。當兩者的立場衝突,會浮現出另一個更複雜的第三立場,將兩方面都考慮進去,成為兩者的「合」。之後整個過程再度啟動,一切持續進行下去,成為萬物不斷發展的動力。

圖說明

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1770年~1831年)德國近代哲學家,企圖建立哲學體系,被稱為近代哲學完成者。因為對政治體制有貢獻,而獲指定擔任柏林大學校長。雖然著作晦澀難懂,連他自己都抱怨學生不了解他的思想,但是開的課仍常常爆滿。

圖片來源 / reynermedia via flickr, CC licensed

關於工作的16個哲學思考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