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資點評-優質人仲助力,改善長照缺口


台灣社福類外籍看護工的人數,在去年底創下11年來增長新記錄,年新增近1萬3千人,增幅較前一年高出三倍多,總人數超過23萬,其中大多數是家庭看護。勞動部似乎還不清楚增幅原因,只說根據統計資料,並非政策鬆綁帶來的效應。
不過,身為外勞仲介的第一線,我們很清楚外籍看護增加的原因。一是家庭需求持續湧現。當家中的高齡長輩或失能家人需要照顧時,家庭的經濟支柱者通常無法辭職回家,也比較負擔得起外籍看護而非本國看護的費用。
其次是照護人力供應嚴重短缺所致。若以照護專員的服務案量比例來看,台灣是1:400,長照2.0 的目標是1:200,但參照日本的數據則是1:50。照護人力哪裡來?雖然衛福部曾向內政部爭取規劃長照替代役,期望採用時薪、月薪雙軌制,以改善薪資待遇。但替代役男的服役期僅短短數個月,並不切實際。
我認為,當前台灣長期照顧的根本問題並非論述或研究不足,而在缺乏整體政策的考量以及實務執行經驗。要改善現行照護人力的供不應求,得有更宏觀的人力仲介產業視野。方法之一就是有效結合民間優質業者20 多年來累積的經驗與資源。目前符合長照2.0 委辦計劃案的申請資格者,幾乎限定在非營利的社福機構,一直與民間業者的資源保持距離。
事實上,人力仲介業者在台灣是特許行業,勞動部每年評鑑一次,嚴格篩選出營運穩定的仲介業者。政府應當借重這些優質業者建立的人力訓練和管理經驗,優化整體照護資源,更何況這是一套經過市場驗證、執行成效佳的系統。
以康林職訓為例,在唯一取得辦理勞動部「外勞仲介從業人員職能基準課程」的資格後,未來2 年可獨家開辦課程,所建立的開課標準於2 年後,也將成為其他合格業者開課的參照標準。而完成課程培訓者取得的ICAP 認證,在勞動部的評鑑中將會視同就業服務乙級技術士的專業人力。另外輔以陸續展開的「照顧服務員訓練課程」,逐步建立照護人力資料庫。這種優質的人力訓練資源,正是改善長照人力缺口的有力管道。
也就是說,如果政府能積極開放,讓民間業者參與訓練照護人力,並且有機會提供需求家庭的媒合機制,不僅有助於改善目前照護人力市場供需失衡的問題,更能夠透過企業制度化管理與科技系統的導入,讓高齡或失能獲得更妥適的照顧。
另一方面,優質人力仲介的管理機制,也是保障外籍看護工作權益、人身安全的有效管道資源,減少潛在被剝削問題。因為仲介業者依法會定期訪察雇主與看護,及早發現異狀,避免人身損害的狀況惡化。
台灣的未來必須致力於產業升級,從改善整體經濟方向著手,讓勞動所得跟工作條件能不斷提升。這也表示照護人力的運用必須更多元,兼顧人權也改善實質的勞動條件。而優質的人力仲介資源,最適合在這個議題貢獻他們寶貴的實務經驗,知道如何做得好、做得細膩有人性。
康林國際集團董事長李超群
-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民經濟學博士
- 東海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 2011年中部地區傑出總經理.第四屆台灣100 MVP經理人
- 海峽兩岸教育交流促進協會理事長.山東國家職教創新發展顧問團總召集人
- 2014年經濟部優良商人暨金商獎
- 2015年國家金璽獎.亞太企業精神獎
- 2016年名孚商界優良商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