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 x 新北市政府經發局

建構永續城市搭上零碳潮流,新北市經發局長何怡明:透過「軟硬兼施」策略帶動綠色產業升級、市民生活有感!


地表升溫、極端氣候現象頻傳,淨零減碳成為國際間共同目標,至2022年10月底,已有139國家宣示要在2050碳中和目標。減碳行動刻不容緩,各國政府、產業都無法在這場「減碳大戰」置身事外,新北市政府也在2022年已發布「新北市2050淨零路徑暨氣候行動白皮書」。
事實上,低碳經濟被視為「雙軌轉型」的解方,一來可以帶動地方產業升級、創造產值商機;二來是讓市民有感,從就業、日常生活加入減碳隊伍。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何怡明表示,新北市在能源轉型、智慧運輸面向運用「軟硬兼施」策略,以務實且積極的態度,面對氣候變遷挑戰。
硬實力:從基礎建設到產業園區,目標綠電未來能自給自足
減碳的首要戰略,就是從源頭著手,盡可能讓再生能源的供給率逐年提升,因此在永續策略當中,擴大投資硬體方面的基礎建設至關重要。何怡明指出,2022年底新北市的太陽光電設備登記總量上看109MW,提早達標2025年原訂計畫。另外,新北的2/3校園共198間學校,完成太陽光電設備裝設,另外民間案場已逾420個申請超過65MW電量。
「值得一提,新北在地特色就屬地熱能源發電,因為全台地熱蘊藏量最高的大屯火山群,幾個評估探勘地帶都在新北,我們積極投入辦理相關招商,目前啟動的申請案已有3案,」何怡明解釋,預計今年動工4MW的硫磺子坪開發案,可望在2025年進行運轉達到併聯發電。
除了自產自用乾淨能源,若能把綠電進一步結合電動車產業,就能一石二鳥,一來打造在地綠色運具產業鏈;二來讓市民更願意購買電動車。
何怡明盤點目前新北市府規劃六大產業核心聚落,其中與能源相關的,鎖定中和、新店市鎮推動綠能及智慧電動車產業聚落。以新店寶高智慧產業園區為例,除了有國際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進駐,國內積極布局電動車的鴻海精密,也在園區內建置電動車研發基地。搭配裕隆汽車、鴻華先進等傳統整車廠、汽車設計系統整合,新北電動車供應鏈版圖儼然成形。
另外在消費市場方面,全新北目前有約95,000台電動機車,在所有機車數當中占比19%屬全台最高。為了讓更多市民願意把傳統燃油車汰換為電動機車,當前全新北已經建置600多個充電站,其中1/4落地在公有場域。「今年經發局將持續打造同一充電站滿足不同充電系統,另外會媒合設備廠以專案方式,擴大私人場域的充電樁建置,」何怡明補充道。
軟實力:三箭齊發鎖定人才養成、媒合招商、法規應對
除了有基礎建設及產業園區,要壯闊永續產業也需挹注軟實力的動能,其中最不可缺乏的就是人才養成。何怡明肯定表示,「我們認為新北坐落首都圈,更該強化人才紅利優勢。」因此除了向中小企業倡議把人才策略納為落實ESG的一環,同時也看到電動車產業在新北的耕耘,將聚焦先進製造、高階研發,因此對人才在地培養更是重中之重。
例如新北攜手「北基桃」地方政府打造人力平台,未來電動車産業所需的人才,就可以從大學或技職體系從小扎根,未來畢業後無縫接軌加入產業園區內的企業。另一作法,則是籌組産業聯盟,例如針對電動車領域,邀請汽車本業或周邊資通訊、IoT相關業者加入聯盟,透過技術交流找到跨業合作的契機。
當合作案例逐漸累積,第二步就需要地方政府協助找尋可能的潛在商機。儘管目前台廠電動車尚未進入量産階段,不過現在可以提供示範場域驗證,後續有相關電動車系統整合或零組件產品,就能搭乘新北市政府招商一條龍的方案,找尋海外商機。何怡明舉例,新北國際產業採洽會10年來累積560位國際買家、媒合超過6,800洽談場次、近百億外銷訂單,未來電動車相關產業也將比照辦理,引領新北廠商邁向國際。
不過在創新過程,為了讓業者不受僵化法規綁手綁腳,甚至優化投資、引資、研發環境,新北市經發局近年積極推動中的「新北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透過創新機制及獎勵補助措施,並提倡公私合作模式,讓更多沙盒、實驗場域,協助電動車業者無後顧之憂進行創新。也期望相關政策創造更多產業空間,讓新北市蛻變為「安居樂業」的永續城市。
邁向永續工程,不再是單一企業、單一國家得以單打獨鬥,尤其減碳策略包含綠色電力、碳稅碳費,攸關整個產業鏈需齊心協力,才能在2030年、2050年各階段實現當初所設定的目標。根據新北市目前六大產業計畫,新北除了要成為國際實踐ESG的搖籃,更要串聯大小規模企業群,組成新北減碳永續隊,成為產業淨零的標竿典範。
看更多新北淨零碳策略
👉 新北市經發局官網: https://www.economic.ntpc.gov.tw/
👉 來趣新北金發局:https://www.facebook.com/economic.gov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新北市政府經發局共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