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 x 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

從矽谷回來台求「傳承」,林琮凱走入工地深化企業信任文化


如果你是企業二代,擁有亮眼學歷與豐富經歷,會選擇闖出自己的舞台,還是回家接班?欣聯建設董事長特助林琮凱,在30歲時選擇了後者。起因並非長輩強硬要求,而是仰望父親白手起家公司,一棟棟靠著眾人力量蓋起來的堅固好房,是消費者辛苦好幾十年所盼望一輩子的家。
因為這份責任與感動,吸引林琮凱從矽谷回台,也因為父執輩踏實的工作精神,讓他想永續傳承。林琮凱說,「我爸最常講『一間厝,一世情』,要用心打造每一棟房,所以不追求快速交貨,反而花很多時間與地主、屋主、消費者溝通,注重財務紀律一步一腳印把房子蓋好。」
接班換身份也換思維!傳承使命在第一線磨練實力
過去在矽谷當工程師的工作環境,每天決策是以「小時」在計算。回到營建業後,林琮凱說,「在這邊做的一個決定,可能要五六年甚至十年才看得到結果,所以做事情的思考模式是很不同的。」要深入一個產業運作邏輯,最快方式就是投身到現場歷練。
於是,林琮凱從業務開發做起,奔走於第一線與地主、老屋擁有者做深度溝通,幫助他們理解都更流程,強化他們的信任與安心感。同時他也走進營造現場,與工班師傅「盤撋」彼此教學相長,耐心學習工地的術語,也讓更多人看見這位二代為接班做足準備。
許多二代懷抱新想法,提出後卻與第一代產生更多衝突,不過這類情況沒有發生在林琮凱身上。他解釋,「我認為上一輩的經驗跟想法是打下重要的基石,不應是要推翻他們的成果,反而是以傳承為本質,再加上現代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邏輯的思考。」顯見林琮凱看待自身回到家業的責任,不只是思維的疊加,更是世代間理解的橋梁。
加入二代大學升級實力,業師不給答案更激盪思考
除了在第一線磨練實戰力,林琮凱也希望透過系統化方式持續精進。他提到:「有位朋友參加二代大學後,工作上明顯成長,讓我開始關注這個學習場域。聽完校務團隊說明後,我覺得這是能幫助我再成長的絕佳環境。」
在二代大學經過一整年學習,除了與同為二代的同學們彼此交流,更重要是,林琮凱與一對一搭配的業師:前台灣IBM總經理,目前任上市櫃公司董事的黃慧珠身上,學習到「以終為始」的策略擬定邏輯,進一步思考該如何拆解問題,以及更深層的結構關係,進而擬定可執行的長期戰略。
黃慧珠表示,「琮凱給我第一印象是他很感恩也很聰明,而且不是打帶跑的心態,覺得做做看就好,他對公司有傳承的使命感,所以每次我們一對一討論後,下次他就會提出創新想法,並且快速採取具體行動。」既然學生靈敏聰慧,身為老師,也要用客製化的方式加以引導。
黃慧珠提到,在每月一次的輔導過程,她不會直接給答案,而是透過多重提問,引導二代拓展思考深度。她運用涵蓋策略制定、執行流程與績效追蹤的完整管理方法論,協助林琮凱建立邏輯思考架構,並參考國內成熟企業的策略實例,陪伴學生找出可實際套用於自家企業的解方。
在二代大學的收穫,不光是思考視角的拓寬,更重要是,他在公司內部確實嘗試新的做法。林琮凱舉例,引領公司的業務團隊更積極參與工地第一線,協助專案經理每個月追蹤進度及開檢討會議,讓施工期程更細膩調整。另外他也運用過去所學,在營造現場導入數位化3D模型工具,讓施工端的作業減少誤差,更符合建築圖面設計標準,也大幅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打造公司的長期主義,更深層深化品牌信任感價值
除了解決現階段的眼前問題,二代大學業師的價值,更能引導學生放眼企業更長遠、更深入的經營發展策略。黃慧珠提到,「我後來跟琮凱討論,要他擬定出例如公司的五年成長計畫,包含幾個關鍵構面如人才培養、財務健全與薪獎制度的優化,要如何透過資源配置、系統建立到實務執行,循序漸進把人才梯隊培養出來,公司進而有持續推動變革的執行力。」
面對未來成長規劃,林琮凱針對自己及公司願景,也在二代大學的學習後,有了清晰的藍圖輪廓。他說,「我會持續精進財務管理,更妥善運用分配公司的資源;另外是強化營建技術面的專業,具體掌握現場管理邏輯,提升工地管理的效率。」
至於公司的下一步,林琮凱眼中不只是產品線或市場區隔的擴張,而是要強化「讓更多人有家」這件事本身的意義。他想打造的是一個有溫度的企業,既能與熟悉社區的舊地主建立長期信任,也能為新一代年輕人提供他們真正負擔得起、住得安心的房子。
由此可見,都市更新、老屋再造不光是建築的翻新,更是生活的再設計。林琮凱期許未來的欣聯建設,不只是蓋高樓、建好房,而是能傳遞「家」的感覺,從產品、團隊到品牌價值,都讓人感受到那份築夢的幸福。打造下一代的安心居所,不僅是欣聯建設的使命,更是林琮凱選擇回來接班的初心延續。
[本文由 經理人 與 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 共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