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你抓的資訊是垃圾或寶藏?3要點判別出真正有用的資料

2022-12-07 鈴木進介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茫茫資訊大海中,怎麼確認整理好的資訊真的優質、是可利用的,並且排除不必要的訊息?在此應當注意的三件事:

1.是否誤把「意見」當「事實」?

我們在整理輸入好的資訊時,偶爾會有一些乍看似乎滿有道理的資訊,但其實只是某人的個人意見。使用數字有系統地整理過的資訊,尤其容易看起來像「事實」,因此需要 有意識地將「事實和意見」或是「客觀和主觀」切割開來整理

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精準掌握二成黃金資訓的39個法則-118
台灣東販

如果沒有清楚分辨而誤解,就有可能因為某人的想法或自己的誤會曲解訊息。有兩點應當小心,即「模稜兩可的話」、「經過剪裁的資訊」。

a.模稜兩可的話: 即使沒錯,但有可能只是基於個人的意見。比方說,假設有「這次新商品的評價很高」這一類論調的消息。當你仔細核對事實,如果是滿分五分的問卷平均得到三分,真的能斷定評價很高嗎?

當然也要依據內容,也許是主張「評價高」這一方基於個人價值觀的意見。應該也有些人會很務實地認為「三分」是普通水準。同樣的,即使有「商品X的銷路差強人意」這種論調的訊息,但如果實際數據超過前一年,一個月的銷售額是前一年的將近兩倍,那麼這論調或許不過是提出的一方基於期待的個人意見。

如上所述,「模稜兩可的話」中混合了意見和事實,因此有必要轉換成具體的表達方式,將兩者「切割開來」。

b.經過剪裁的資訊: 新聞媒體常常使用這個招數,要小心。因為當用數字表示,敘事變得淺顯易懂時,會讓資訊看起來合情合理。那資訊是否摻雜某些不必要的訊息?事實是否經過剪裁,被某人所扭曲?

比方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媒體開始連日報導新增確診人數,就是「今日新增確診人數增加到○○人,情況不妙!」這樣的論調。新增確診人數一多,人們當然會感到害怕。不過,除非知道占人口和檢驗數量的比率,否則無法判別情況真的很危急?還是須注意但趨向穩定之類的。同樣是一百人,但分母是一千萬人(確診率○‧○○一%)的情況,和一萬人(確診率一%)的情況,意義完全不同。

是截取一部分事實再加上媒體方的某個見解(報導情境)?還是純粹只有事實?不把資訊的意見部分和事實部分切割開來核對的話,會錯認本質。

2.那是「相關關係」還是「因果關係」?

其次要注意避免把「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混為一談。
所謂「相關關係」是指兩件事有某些關聯性。如:「A增加時,B也增加」這種關係;「因果關係」則是指「一方為原因、另一方為結果的關係」。如:「因為A增加(原因),所以B增加(結果)」的關係。

兩者雖然相似,但卻是不同的概念。比方說,假設有數據顯示「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長的小孩,成績較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小孩差」。想像中,總覺得這資訊看來很正確,對吧?

可是,這訊息真的意味著「因為觀看智慧型手機的時間過長,所以成績較差」(因果關係)嗎?或者只是「成績差的小孩碰巧觀看智慧型手機的時間也很長」(相關關係)呢?

事實上,必須比較多個項目和例子,再多吸收一些資訊才能夠判斷。況且,一旦調查對象偏頗,出現別的數據,如:其實「沒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小孩也有不少人成績低落」,或是「觀看智慧型手機時間長的小孩成績也很好」之類的,原本的資訊就會被徹底推翻。像這樣盲目地吸收資訊會錯認本質。因為同一時期,有可能碰巧存在感覺似乎相關的訊息。

你是否聽過以下的都市傳說呢?這些全是基於事實的資訊,有強烈的相關關係。「演員尼可拉斯‧凱吉演出多部電影的那一年,游泳池的溺斃人數也會很多」。這當然純屬巧合,不表示因為他演出很多電影,游泳池的溺斃人數才會增加,對吧?當中並不存在因果關係。

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精準掌握二成黃金資訓的39個法則-121
台灣東販

另外還有數據顯示,當珍珠奶茶蔚為風潮,之後景氣就會衰退。像這樣看似一方與另一方連動產生變化,但原因和結果並沒有關係的情況,稱為「偽相關」。珍珠奶茶流行後不久景氣便衰退的數據,確實存在時序關係,但非因果關係。乍看之下是根據數據而來的事實,所以很可能會盲目聽信,或是加以曲解。

為免這種情況發生, 我們有必要時時保持懷疑的態度(批判性思考),冷靜地判斷資訊,面對資訊要保持懷疑的態度

3.進一步思考「所以呢?」、「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已完成資訊分類的話,現在請用「所以呢(So What)?」、「為什麼會這樣(Why So )?」這兩個角度去思考一下資訊的意涵。

舉例來說,假設有資訊顯示「A一家公司就占了整體銷售額的八○%」。一直看著這資訊也只會發出一聲「是喔∼」,不會產生下一步行動。要去思考「如果一直依賴A客戶,當訂單中斷,公司可能會倒」(解釋),從而產生新的計畫—「應該降低對A客戶的依賴,開拓新客戶!」(假設)。

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精準掌握二成黃金資訓的39個法則-123
台灣東販

也就是說,手上不僅要備齊完整的資訊,還要自問「所以呢?」,轉化成自己的解釋和假設,否則只有資訊的話,在工作上並不具價值。如果是上述資訊,就是要思考:為何會演變成只依賴A公司?

比方說,可設想的原因有:「長期怠惰沒去開發A公司以外的客戶」、「A公司雖然單價低,但訂貨量大,可提高工廠的設備利用率」等。既然已設想到原因,就能從原因去推想接下來該採取什麼行動,並建立新的假設。

所謂的資訊只是過去的結果,已經結束。因此,資訊本身並沒有價值,要「解釋」其意義、背景和原因,並產生新的「假設」—「接下來要怎麼做?」,或是修正原本的假設,這時才具有價值。

「資訊整理」指的不只是做到整齊、容易利用, 還要自己用腦思考,好讓資訊變得「有可利用的價值」

(本文出自《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台灣東販)

繼續閱讀 工作效率

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