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部屬的共同心聲:我們只是想要一個「有肩膀」的主管...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以來,經常在媒體上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堪稱是最有話題的政治領導人物,不僅引起不少爭議,還創下台北市政府歷年來員工異動離職潮高峰。

無論是當眾斥責分局長,苛責下屬單位局長,228活動落淚潰堤,面對議員質詢當場拍桌動怒瞪眼,批評世大運新北市不顧江湖道義、嚴厲要求標準作業程序等,都讓市民經常見識到柯市長怒、怨、恨、悲的極端情緒反應,連柯市長都承認自己有「情緒控制不佳」的問題。

一位偉大的領導者,必須是善於管理情緒的人,才能帶給部屬希望與機會,進而主動、積極、樂觀、進取,創造無限發展可能。如果領導者在事情出錯或壓力大時,採取了不當情緒反應或行為,可能會導致個人及團隊的士氣與效率脫軌。

要防範這樣的錯誤發生,主管必須設法了解自己的壓力下容易產生的風險行為與情緒反應,以釐清應該留意的失控影響,並設法運用幾個策略,這些反應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應。

一些組織行為與性格心裡學的研究顯示,特定性格和行為常常會給高階主管帶來問題。這些個性並不一定像行為能力、工作歷練和專業知識可以直接被觀察到。性格心理學者提出一個行為學理論架構,來辨識及分析一般人在遭遇失敗後的反應,以及追究責任的方式。學者們從各種產業、好幾十萬筆的經理人資料中,梳理出了11種性格類型,這些性格的經理人,都可能對失敗狀況產生不當的反應。

這些情緒反應,不利於領導統御

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Hogan接著將這11種性格行緒行為,劃分為三個面對壓力情況的反應類型:

對抗他人型:責備工作團隊,自己不承擔責任

習慣對別人提出不公平的指責;只會苛責工作團隊,自己卻不肯承擔任何責任,或是乾脆把過錯歸咎在產品本身。一位幹練的網路公司技術長,如果某些計畫遭到延誤,或是未能達到目標,他會痛斥手下團隊,而不聽任何解釋,導致部門的員工流動率很高。

逃離他人型:否認有過失,或是否認自己導致過失

不是否認失敗已經發生,就是不承認自己在失敗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老是覺得逃離他人,也不承認他和手下團隊與失敗結果有任何關係。

歷史學者研究蔣介石失去大陸山河,主要有兩個重要的個人性格情緒,一是「脾氣激動」,二是「生性多疑」。前者就是我大家耳熟能詳的「情緒管控不良」,或「EQ欠佳」,後者就是「不信任部屬」。這些都屬於否認過失的領導者常見的情緒反應與行為。

迎合他人型:對自己過度嚴苛,怕做不好而事必躬親

往往用過度嚴苛的標準來評斷自我,在沒有出錯時,就以為事情搞砸了,表現出過度自責的行為。

一家公司財務協理要求所有工作都須符合嚴格的標準作業流程,不允許任何一點失誤。有一次總經理要求的分析報告延遲遞交,她便認為自己部門沒有做好本份工作,之後凡事都緊盯不放,因為不放心部門內同仁能按標準完成工作,搞得自己事必躬親,無法授權部屬。

如何控制情緒,成為部屬眼中有肩膀、肯負責的主管?

「領導缺陷」(Leadership Derailer)是指主管的負面性格和情緒反應,可能帶來的錯誤行為。這些缺陷可能是主管的致命弱點,即使他擁有足夠的能力、工作歷練和專業知識,依然會走向失敗。

回想一下那些失敗的主管或政治領導者,通常會發現能力並不是他們失敗的原因,而是他們爭辯好鬥、傲慢自負、感情用事、反覆無常的行為,導致他們領導的團隊走向失敗。這些潛在的特質,讓他們在壓力下表現失常,這是傳統上令主管們失敗的缺陷。其他常見的缺陷還包括謹慎依賴、愛出風頭、逃避內斂、偏執古怪、不知不覺、完美主義、害怕風險。

領導者可能過度使用自己的某項性格行為特徵,卻過猶不及,最終成為一種缺陷。例如,原本高標準、嚴格要求變成了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或者原本過於自信,而變得爭強好辯。自信原本可以幫助人們成功,但如果過度極端,就會變成傲慢自大,特別不重視、不考慮別人的觀點。

另外,還有不顧一切代價求勝、無私地參與團隊合作、鑽牛角尖、糾正團隊的所有錯誤等,這些個性在某些層級的職位上也許是有益的,然而到了高階的層級職位,就可能出現問題。

高階主管的領導缺陷和性格情緒,是否可以改變?性格情緒通常形成於成人期的較早階段,不過它並非一成不變。只是改進與性格情緒相關的行為,需要額外的努力和動力。這有點像改變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主管必須自己認識到,這種改變對於應具備的領導力非常重要,然後堅持不懈地解決性格情緒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主管可以透過性格測驗來了解自己是如何處理過失,反省自己的職涯挑戰和工作,並思考該如何處理壓力或挫折,對應的行為帶給團隊或他人的影響是什麼,以及怎麼做才能改善。或者,試著要求值得信任的同仁、上司或教練,為你評估面對壓力或挫折時的反應,並找出因應的調整行動。

一旦了解自己的領導缺陷,就能採取更開放、更彈性的反應。這些調整行動通常不脫以下幾個很有幫助的策略行動:

1. 傾聽與溝通。

許多主管不是忘了收集足夠的回饋意見,就是沒有充分解釋自己的行為和意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功過問題時,千萬不要假設已經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或是以為他們明白自己的用意。

2. 同時反省人與事。

在每個計畫或工作週期結束時,應思考哪些狀況,可能導致自己或別人採取對抗他人、自我責備或逃離他人的反應。自己如何回應?同事如何回應?大家是否立場一致?如果不是,原因何在?某些涉及現實情況和人際關係的因素,對結果有何影響?

3. 先思考再行動。

當錯誤已經發生,請不要立即做出衝動的反應。雖然錯誤不見得都有可能修正,但只要遇到突發狀況就反應過度,一定會讓事情惡化。如果喜歡指責別人,別人就會露出逃離他人的態度。如果過度自責,別人可能會大肆渲染事情的嚴重性。建議應該先為失敗事件思考幾個可能的解釋,再想想看可能採取哪些不同的反應模式。

4. 設法記取教訓。

事情難免會出差錯,有時應歸咎於某一位或某一群同事,有時責任在自己身上,有時不該怪罪任何人。先研究錯誤的細節和背景,然後思考,並試著提出幾個假設,來探討失敗原因,以防舊事重演。

企業了解每位主管的性格情緒傾向很重要,可以事先歸納不同主管的反應類型,深入探究他們在面對錯誤失敗時,會有哪些行為傾向和情緒反應,可以採用適當的方式、在恰當的時機,幫助主管並為他們提供回饋意見。這些協助不一定能夠完全改變反應失當的人,但是可以提高他們的自覺和動機,盡力幫助主管改變個人的情緒習慣反應。

延伸閱讀 / 如何讓「領導力」更有感並且更有效?

製圖 / 柯秀穎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邁達特的人才經營戰略!攜手「有福企」,打造個人化福利新體驗

2025-10-08 經理人X神坊資訊 有福企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離職率曾高達2成的邁達特,如何逆轉人才流動困境?運用一站式員工福利管理平台「有福企®」,透過福利數位化實踐個人化福利新體驗。

走進邁達特的辦公室,最熱鬧的不是茶水間,而是 LINE 群組裡的「福利話題」。有人分享如何用點數換到電子票券,有人則教同事在電商平台搭配福利點數折抵,精打細算換來小確幸。對人資長楊碩祐來說,這樣的畫面格外珍貴,因為在他剛接手的那幾年,如何精準投放福利資源是重要的課題之一。

當時,邁達特正面臨跟同業一樣高達2成的離職率。高薪或許能吸引人,卻不一定能留住人,如何改善流動率,已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薪資能解決短期問題,但要讓人留下,必須讓員工在組織裡克服挑戰、獲得成就與實現價值。」他回憶。也因此,邁達特開始思考:如何讓「福利」不再只是行政支出,更成為穩固人才的關鍵?

永續人才經營,不只是花錢

楊碩祐的第一步,是回到員工需求本身。邁達特自 2022 年起,將員工滿意度調查頻率拉高到每半年一次,以即時掌握心聲。疫情趨緩後,公司除了宣布可彈性上/下班之外,如有特殊需求也可向主管提出居家工作的申請,讓每個人保有調整空間;當時從員工滿意度調查中發現,過去被視為亮點的零食飲料吧,只排到第 10 名;前幾名則是偏向彈性化的管理,如居家辦公和彈性上下班等。

「當福利能回應真實需求,滿意度可達 8 成;若與員工期待落差過大,則可能僅有 4 成。」楊碩祐說,這讓他確信,與其把資源花在公司自認重要的福利上,不如傾聽員工真正想要什麼,把錢花在刀口上、福利給得精準,才能成為長期的人才經營策略。

邁達特
邁達特人資長楊碩祐
經理人

有福企一站整合福利,滿足員工多元彈性需求

如何讓福利走進日常?楊碩祐找到的答案是數位化。幾個月前,邁達特導入神坊資訊的「有福企®」數位平台——專為 HR 及福委打造的數位福利管理工具,讓員工能自主選擇福利,也讓行政流程大幅簡化。

「第一眼看到平台時,我就很喜歡它的 UI/UX 設計,清楚易懂又好上手。」楊碩祐回憶。以往福利公告、點數發放、特約簽約、活動管理分散在不同流程,耗費大量人力,也不易協作,如今透過有福企一站式平台即可完成。「福利是需要重複宣導的。」楊碩祐還記得,為了讓同仁理解平台價值,他特地花了一個週末做簡報,親自向全體員工示範說明。結果,導入初期就有9成以上員工完成開通登入。

為了讓員工福利更精準滿足個人化需求、提升使用彈性,邁達特將企業福利的固定預算轉換成「小樹點(生活)」(註1) ,透過平台發放數位福利點數,讓員工能依需求兌換折抵票券、宅配商品或旅遊體驗等日常生活消費。不僅能實現員工自選自用,企業也能在員工生日、福委活動、課程進修獎勵等多元時機點發送點數,創造更多與員工互動的機會。

甚至有員工自發性在 LINE 群組分享「點數使用攻略」,顯見認同度高。「現在我能兼顧員工自選福利、提供彈性,同時控制成本,這讓我更容易說服管理團隊,也能回應員工期待。」楊碩祐分享。

神坊資訊營運總監劉容先則補充,平台的核心設計之一在於「分眾」。以往分眾多應用於行銷操作,但員工同樣需要差異化經營:不同年齡層、職能或生活階段,各有不同需求。而邁達特員工結構正好呈現三個世代共融——20、30、40 歲以上各約佔三分之一,差異化經營更顯重要。有福企串連企業、HR、員工與供應商四方角色,整合了多元特約資源、EAP 員工協助與健康促進活動,再結合小樹點生態圈的廣泛通路,讓員工無論是日常娛樂、進修學習,或心理與法律諮詢,都能找到符合需求的選項。HR 不再受限於繁瑣行政流程,可更專注在策略規劃與成效評估,提升部門能見度與角色價值。

她進一步指出,平台也提供「活動」管理功能,讓 HR 及福委能以數位化方式舉辦家庭日、聚餐、健康與團建等各式員工活動,除了活動報名、問卷調查及員工簽到,也能透過平台發放點數獎勵,將繁瑣的紙本流程在線上一條龍完成,不僅讓 HR 節省時間,當活動體驗更流暢,員工參與意願也自然提升。

「HR 常常缺乏 IT 支援,有福企就是專為人資打造的數位工具,能持續優化迭代,並提供數據追蹤功能,讓決策更精準。」未來,也計畫推出會議室及按摩等服務預約功能,讓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也能輕鬆享受數位化帶來的效率與便利。

善用有福企,邁達特讓福利成為留才戰略

基於對數據與科學化人才經營的重視,邁達特進一步落實福利數位化。透過每半年一次的員工滿意度調查與同業數據比較,公司能更精準地掌握員工偏好,再搭配三十多項軟硬體福利調查,讓決策從感覺走向可驗證,進而推動政策宣傳與資源分配。

楊碩祐指出,邁達特以數位工具優化「選、用、育、留」四大流程,從求職、入職到職涯發展與日常照顧,HR 在每個環節都扮演要角,建構完善的「數位人才旅程」;其中,有福企更是「留才」關鍵,因為福利經營不再是附加價值,而是直接影響組織韌性與文化的核心環節。

「借用外部平台資源、交給專業,比起自己開發更有效率。有福企最大的價值,是幫助企業留才,並透過平台傳遞企業的正向福利文化。」楊碩祐說。甫獲 2025 年「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的邁達特,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不僅在於持續深耕人才經營,也來自善用外部資源,如導入「有福企®」後,將預算轉化為彈性點數,滿足跨世代需求,讓福利從「成本支出」提升為「策略資源」。

邁達特
邁達特屢獲雇主品牌獎項肯定,展現長期以人為本的人才經營承諾
經理人

「這些努力在當初或許不會立刻看到成效,但卻能在同業尚未改善之際,率先走快一步,為未來奠下穩固基礎。」楊碩祐分享,隨著福利策略逐步落地,邁達特的離職率逐年下降,並持續創新低,讓公司更有底氣對外傳遞雇主品牌,也展現了長期重視人才的承諾。

被母公司佳世達點名為「集團軟體先鋒」的邁達特,擁有逾 25 年經驗,代理超過 50 種全球 IT 產品。面對缺工時代,當薪酬只是基本盤,決定新世代工作者是否留任的關鍵,在於能否持續挑戰自我、獲得成就感,並與企業文化建立連結。

因此,邁達特導入「有福企®」,不只是導入一套福利平台,背後更有將福利視為留才之道的策略思維。展望未來,楊碩祐期盼有福企持續開發創新服務,陪伴企業在人資數位化的道路上持續進化。透過與時俱進的平台設計,協助企業落實以人為本的人才經營,奠定組織永續的基礎。

註1:「小樹點」點數系統,分為小樹點 (生活) 與小樹點 (信用卡) 兩種點數類型,本文所述為小樹點 (生活)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神坊資訊有福企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