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模仿他人舉動, 博取好感、提升魅力

2015-07-01 整理.撰文 韋惟珊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公司內同團隊的成員,在溝通或做事上,常有類似的習慣。《史上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指出,這是一種人類潛意識的保護機制,藉此表明自己是該團體的一員,增加歸屬感。畢竟,人們多半會喜歡跟自己類似的事物,只要讓其他成員認為「他跟我們滿像的」,就取得融入團體的門票。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塔尼爾‧查特蘭(Tanya Chartrand)曾做過相關實驗,請72位大學生分別和同個實驗者共處一室,討論一組攝影作品,整個過程以隱藏攝影機記錄,供實驗分析用。
第一階段,他請實驗者在談話間隨機揉鼻子或抖腳,結果發現,當實驗者抖腳頻率高於揉鼻子,學生就較常抖腳;而如果實驗者揉鼻子的頻率高於抖腳,學生跟著揉鼻子的次數也較高。不過,當研究人員詢問學生是否意識到這些小動作,卻沒人承認。

第二階段,他請另一位實驗者選出一半的學生,在談話時刻意模仿他們的舉止,像是整理頭髮、翹腳等;對另一半學生就正常對話。最後再請學生評價與之對談的實驗者,結果被模仿的學生普遍對實驗者較有好感。
查特蘭認為,人是群體共生的生物,會自然模仿別人的姿勢、語句、表情等舉動,以增加被別人喜歡的機率,並將此現象命名「變色龍效應」。

在工作中,你可以透過刻意模仿他人來博取好感,促成合作。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組織行為助理教授羅德里克‧斯瓦伯(Roderick Swaab)就發現,在談判初期時善用模仿,有助建立互信關係,因為雙方關係有很大的可塑空間,氣氛和諧有助於推動接下來的正式談判。

進到談判後期,雙方的態度已經明朗,模仿就沒有太多幫助。斯瓦伯提醒,模仿對方積極正向的語句,會比中性和消極的字句更能增進好感。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