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力挺在地食材!七年級生顧瑋:人的價值在於,你做了什麼選擇

2014-03-14 採訪.撰文 陳怡如

頂著台大分子醫學碩士的高學歷,一個七年級小女生,卻對台灣食材情有獨鍾。她以實際行動力挺在地滋味,接連推出在地食材品牌「在欉紅」、「不二味」。她上山下海走訪產地、拜訪小農,只為了開發更好的產品,向人們展現台灣食材的美好價值。

在地食材,是最好的選擇。在地意識抬頭,是最近幾年的事,這一切並非偶然,而是有一群熱愛台灣本土食材的人在背後默默推動。其中七年級生顧瑋,不忍在地滋味慢慢消失,她用一次又一次的創業,向人們展現台灣食材的價值。

頂著台大動物學系及分子醫學研究所的光環,顧瑋的社會歷練卻和在地食材有著緊密關連。2008年她第一次創業,推出在地果醬品牌「在欉紅」,一推出就爆紅,將紅心芭樂果醬賣進誠品。接著又成立台灣好食協會,透過網站介紹台灣食材的歷史、人文、風土和意義。

2011年,她成立第二個品牌「不二味」,同樣選取在地食材生產核桃糕、果乾等點心。最新頭銜則是台灣原味的品牌經理,幫助輔導原住民部落種植有機作物的協會,向外開發出更多在地產品。

「一開始只是因為愛吃而已!」外表清秀的顧瑋笑著說。因為愛吃、愛旅遊的個性,她在畢業後打消出國念書的念頭,揮別實驗室生活。當時她迷上知名法國果醬女主廚Christine Ferber的書,照本宣科煮果醬來吃,卻邊煮邊納悶:台灣這個水果王國,為何沒有本土的好吃果醬?就這樣和三位朋友成立了「在欉紅」,意思是果實在樹枝上完熟的完美狀態。

為了開發產品,她在半年內買了上百斤水果,種類多達2、30種,但一開始不得要領,「煮出來的果醬都很難吃,就逼夥伴吃掉!」她笑著說,後來她甚至和夥伴親自飛到法國,向Christine Ferber請益。

顧瑋堅持選用在地無毒水果,走遍鄉鎮拜訪小農,重新挖掘紅心芭樂、花椒鳳梨、燈籠果這些久被遺忘的台灣味。顧瑋的用心,讓在欉紅一推出就大賣,不僅3個月就達到損平,還從網路賣進誠品。

發現在地食材價值

在欉紅的出現,是顧瑋踏入在地食材的開始。她走到了以前從沒去過的地方,看到了以前從不認識的水果,「覺得怎麼都挖掘不完!」只是賣在地果醬並不特別,在過程中她不斷自問:這件事的價值何在?她開始希望透過加工方式保存盛產水果,解決旺季滯銷的問題,也為台灣水果帶來更多附加價值。

就像得過神農獎的芭樂農江再郎,他的芭樂品質優異,卻因為是軟質地的土芭樂品種容易腐爛,難以運送到遠地銷售,只能打成芭樂汁解決。但顧瑋卻透過加工,把芭樂做成果醬、果乾,「當他們看到自己種的東西,被發展成這麼多有價值的產品也很高興。」

在欉紅把這些深入走訪產地的食材和小農故事,全都整理放在網站上,對顧瑋來說,果醬只是一個媒介,帶領人們認識更多在地故事,才是在欉紅異軍突起的關鍵,「產品承載著你的想法,我們只是把做的事情講清楚。

就這樣過了兩年,顧瑋因為跟夥伴意見分歧而離開,開始第二次創業。她成立台灣好食協會,改用網站介紹食材資訊,「用消費者看得懂的方式,傳遞重要觀念。」於是她用故事、插畫、食材遊記、辦活動的方式,拉近食材跟人們的關係。最新推出的24節氣紙膠帶,一套24捲售價1千多元,不到一個月300套全賣光。

台灣好食的用心慢慢被看見,就像和宣揚「從產地到餐桌」概念的飲食達人徐仲合作,以流域食材為題,將地方物產說得深入動人,吸引高雄市農業局主動提出邀約,把文章做成出版品。網路書店讀冊生活在今年5月,也會推出流域食材的主題活動。

在發展台灣好食的後期,顧瑋也再次跨入產品,成立「不二味」,取名靈感從身土不二而來,意指人跟土地不可分離,鎖定高端的伴手禮跟企業禮贈品。一顆像糖果大小的南棗核桃糕,要價30元依然熱銷,證明在地食材的魅力。

每當開發產品時,顧瑋堅持一定要親自走訪產地,認識生產者和加工者。她買了一台二手車全台跑透透,足跡遍及果園、醬油廠、醋廠、香菇園、乾貨商等地,「如果不是最適的原料,就長不出最適的產品。」

媒合生產端和加工端

顧瑋用她的想法,串連生產端和加工端,激發更多合作可能,「生產者專注把食物種好,加工者思考怎麼達到最大效益,我就在中間穿針引線。」就像江再郎想為芭樂加工卻苦無頭緒,加工者過去也沒想到能用特殊品種的芭樂,但當顧瑋加入後,三者擦出意外火花。

「其實真的去趴趴走,每個人都可以認識一票人,只是這個認識能不能轉變成一起往前走互惠的關係。」對顧瑋來說,這些小農不僅是供應商,更是併肩努力的夥伴。

曾和顧瑋合辦過流域食材活動的原味便當產品經理羅英維笑說,顧瑋是「趕場Wilma」(顧瑋的英文名字),「她是行動派,常打電話給小農說,當天就要去拜訪,我們還在想的時候,她就已經衝出去了。」但也因為她的行動力,「事情從無到有的速度很快。」

更難得的是,她毫不藏私,從不用商業角度來看在地食材,對於別人的詢問需求,來者不拒,「就算被別人先拿到重要食材也沒關係,她會覺得至少食材已經被看見。」

去年爆發的食安危機,對顧瑋來說更是改變契機,唯有當大家都碰到與自身有利害相關的問題時,才會重視食材問題,「現在是最好的時代。」

顧瑋對於小農和食材的掌握,正是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想要借重的長才。在顧瑋離開不二味後,吳美貌提議合併台灣好食和台灣原味,讓分散的力量更加集中。未來顧瑋會為台灣原味開發更多產品,台灣好食則化身推廣平台,和其他在地品牌合作,露出食材資訊,同時也經營電商銷售,最終打造出「台灣糧食選」。

吳美貌觀察,顧瑋對食材「性味」的掌握非常到位,擅於為不同物產找到最適合的加工方式,「就像做餅乾不難,但她卻能做出大家都想吃的餅乾。」過去顧瑋經營品牌的經驗豐富,即使離開,仍和以前的夥伴保持良好關係,「做品牌最怕有爭議,但她完全沒有,非常難得。」

能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顧瑋認為,利他的動機是關鍵,「人會覺得自己好或不好,一定是因為你在做的那件事,這是一個自己跟他人互相支持的關係。人的價值在於,我做了什麼選擇,然後這件事是否有價值。」

「事情沒有不困難的,可是你會發現這條路不孤單。」她眼裡閃著光芒說。顧瑋不是小農,更沒有加工廠,但她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在地食材,更為自己找到人生價值。

顧瑋
出生:1981年
學歷:台大動物學系、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
經歷:曾任在欉紅、不二味創辦人,現任台灣好食協會創辦人及台灣原味品牌經理

1.食物是親近消費者最好的方式,加入台灣原味後,顧瑋將開發更多在地食材產品。
2.透過體驗活動,台灣原味讓孩子從小就有機會親身接觸在地食材。
3.小朋友親手製作窯烤披薩,在地食材的好滋味,只有做成食物才能體會。

攝影/蔡仁譯

(本文出自於《數位時代》雜誌 2014年3月號)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