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失敗一點都不可怕, 害怕失敗才是成功殺手

2016-03-03 整理、撰文 吳硯文

曾拿下18座大滿貫單打桂冠的女網傳奇瑪蒂娜.娜拉提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在某一次比賽敗給年輕對手後,坦承自己比賽時不敢盡全力,「因為害怕發現自己盡力了,卻還是被擊敗,一旦這樣,就證明我完了。」

這是人類典型的自我保護機制,也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設限行為」。

學者愛德華.瓊斯(Edward Jones)和史蒂芬.柏格拉斯(Steven Berglas)在1978年找來一群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學生,讓他們做一些有難度的測驗題,並在結束測驗後告訴學生,「你是目前得分最高的人」。

接著,在進行第二階段測驗前,瓊斯和柏格拉斯請學生先服用一些藥物,其中一種有助智力活動,另一種會有礙表現(兩種藥其實一模一樣,都是無害的安慰劑),結果大多數人都選擇後者。

瓊斯和柏格拉斯由此提出「自我設限」的概念:人們會為了保護自尊與信心,事先為自己製造障礙或藉口,以避免失敗帶來的痛苦;相反地,如果因此而獲得成功,則會強化自信。

這種心態雖然是出於自我保護,事實上卻弊大於利,因為如果凡事都不全力以赴,便很難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反而更容易失敗,從長遠來看,還會損害自信。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傑佛瑞.菲佛(Jeffrey Pfeffer)更把自我設限行為,列為有害建立專業能力的三大原因之一。

如果你也深受自我設限行為所害,可試試以下幾個改善方法:

1.察覺自己的設限行為: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開始工作前,總愛找藉口拖延,或是分心去做其他事情,就要注意是否是自我設限的徵兆。

2.為自己的努力喝采:

試著將重點放在努力的過程,適度分散成敗帶給你的影響力。

3.勝敗乃兵家常事:

「人有失手,馬有亂蹄」,接受失敗是人之常情,幾次的挫敗並不會削減你的成就或形象。

延伸閱讀>>

1.延遲滿足理論:放棄眼前誘惑,追求更長遠的目標

2.蔡格尼效應:工作愈拖延只會愈煩,動手清空是唯一解答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