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學會談判,什麼都可以談,什麼都好商量》沒有好口才,只要掌握談判技巧,人人都可以變成談判大師

2013-01-15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別甘心當鴨子,要做一隻老鷹!

人總有需要買點什麼或賣點什麼東西的時候——諸如一條牛仔褲、一輛二手車、一些家具、一箱舊書、一本新書、一張球賽門票、一張電影票。你可以跟朋友、鄰居、家人或者陌生人進行這類交易。他們若非從別人口中聽說你要買賣東西的消息,就是看到你刊登的廣告。

問題在於:你是老鷹,還是鴨子?老鷹遠高於鴨子之上。老鷹為自己的要價感到驕傲,他們喜歡討價還價。鴨子很難飛得高,他們把天空讓給老鷹。鴨子看到價格總會感到驚恐;幾秒鐘的討價還價都受不了,馬上就衝回家躲在床下,免得聽到老鷹不屑地喝倒彩。

談判最忌自掀底牌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會在汽車的側窗或後窗貼廣告,表示自己想賣車。廣告上通常會載明車主想賣的價格:

本車出售,性能良好,75000元。

鴨子還會近乎強迫性地另加一行字:

誠可議價。意思是:「可以減價」。

為什麼鴨子要在價格後面加添「誠可議價」呢?答案各不同。有人說,這是為了避免潛在客戶被出價嚇跑;但不管什麼樣的價格,後面幾乎都有「誠可議價」的身影。為什麼不加上這一句,客戶就會被嚇跑?老鷹從不會給任何出價嚇跑,他們會視為挑戰。

鴨子的論點是:如果潛在客戶認為價格還有得商量,他們將更樂意討論購買這輛車(或其他東西)。其他的鴨子則說,他們這麼做是因為,哪怕價格降一點,甚至降幅加大,他們也不願意錯失交易機會。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潛在客戶如何從「誠可議價」四個字判斷降價空間有多大?大多數時候,鴨子認為「誠可議價」是看到大家都這麼寫,以為這是出售二手貨的慣例。

以我之見,不應加「誠可議價」,這是錯誤之舉。此舉要不得,為什麼?你捫心自問,看到「誠可議價」,買家會知道些什麼?不出意外的話,這等於是告訴買家,還沒聽到你介紹出售車輛的賣點,就願意接受低於75000元的還價。這在老鷹的耳裡像是一首動聽的樂曲。

此舉必然削弱你身為賣家的立場。你非但沒有讓買家以為非得跟其他人參與競價才有機會買到你的車,還讓他們知道你擔心這輛車連75000元都賣不出。這樣看來,這幫了誰?當然是潛在的買家!

「誠可議價」洩露了你迫切想以低於75000元賣出車子的意願,讓你陷於不利的談判地位,更重要的是,這時候你還沒聽到買家到底有多想要買你的車——自然,沒有哪隻自愛的老鷹會把這種資訊流露出來。如此一來,你從一開始就叫對手破你的發球權。你只知道買家急切想買一輛車以滿足家人需求——你或許是對方當天看的第五輛車,她的時間並不多。要不是多那一句「誠可議價」,她恐怕願意以高於75000元的價格成交。

談判的優勢在於心態

談判雙方並不知道彼此心裡想什麼;在談判之前,他們也不知道對方承受多大的壓力。等他們有所接觸、展開對話之後,或許能對彼此身處的環境有更清晰的認識,找到更多線索。他們可能會做出一些模稜兩可的行動,把對方知道了就會加以利用的事實隱瞞起來。

但與此同時,在廣告中無端多加一句「誠可議價」,等於做了一件談判開始以後絕不會做的事情。假設你並未在廣告中標明「誠可議價」,那麼你在碰到潛在買家時會對她說,你希望賣75000元,但略微少點也願意接受嗎?當然不會!那麼,為什麼在還沒見到買家之前你先顯露出來?

買家一看到「誠可議價」,就知道你對這筆交易的態度:你沒指望從買家身上拿到75000元。接著,買家可能會想:「賣家願意接受少於75000元的價格?」於是,談判還沒開始,她就從你身上獲得資訊不對稱的優勢。她肯定不會說:「我願意支付75000元,其實我還願意多出一點。」不可能,對吧?倘若她真的這麼說,你肯定會問:「會多出多少呢?」不是嗎?雖說談判優勢是由雙方對交換的相對迫切程度來決定,但要是你表示「誠可議價」,你答應的最終價格恐怕對買家較有利——只要她決定購買的話。在老鷹眼裡,「誠可議價」就像是在苦苦求她買一樣。

經驗顯示,買家往往會罔顧「誠可議價」,老老實實照賣家的要價付錢!顯然,他們也是鴨子,不是老鷹。鴨子買家無法理解「誠可議價」中隱含的資訊,讓賣家的東西輕鬆脫手。只不過,人總不能一直指望靠別人的失誤,「糾正」自己的談判失誤。

對異常行為感興趣的社會學家或心理學家賦閑在家的話,恐怕會做個研究,琢磨為什麼買家會犯這種錯誤,但我們的論點並不在此。如果老鷹認為75000元可以接受,那麼,他們先前應是打算支付更高的價格,這一點,你以後不妨再仔細想想看。

如果你看到開價旁邊加註「誠可議價」的字樣,你馬上就明白,賣家的最高期望價比他的開價低,他的「最低」價還要更低。除非你向他還價試探,要不就沒法知道他到底願意接受什麼價格。你說不定是他見的第五個買家,因為他成交的時限限制,或許願意以較低的價格了斷此事。所有交易,或遲或早都會有時限;你圍著車子上下打量,說不定他的時限已到。他已提出「誠可議價」,暗示他是個業餘鴨子賣家,你大可趁機教教他如何做買賣。老實說,你這麼做是幫他和更多人一個大忙。額外的折扣是對你的獎勵,而他則得到寶貴的經驗。俗話說得好:

每當有錢的人遇到有經驗的人,結果總是有經驗的人得到錢,有錢的人得到經驗。

殘忍、真實,所謂「從慘痛的經驗中學習」指的就是這個。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學習途徑,那就是賣東西時不標示「誠可議價」,買東西時則提出極震撼的低價。別甘心當鴨子,要做一隻老鷹!
 ─摘自《學會談判,什麼都可以談,什麼都好商量》第十一章 

書名:學會談判,什麼都可以談,什麼都好商量
出版社:久石文化
作者:蓋文.甘迺迪(Gavin Kennedy)
是「談判」(Negotiate)組織的創始人兼主席,以及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名譽教授。他著有多本關於談判的作品,有些被譯成多達十多國文字。從一九七二年以來,他為英國、歐洲其他地區、北美、南非、亞洲和澳洲公立或私營部門的客戶提供談判諮詢,其中包括許多跨國大企業。目前,他處於半退休狀態,有四家長期的全球客戶,兩家在美國,兩家在英國,此外還在世界各地承接短期業務。十一年來,每年有來自全球六十多個國家數萬名業務主管修習他的大學課程「談判力」,可見他的課程受到企業多大的歡迎。他創辦的「談判」聯盟顧問公司(Negotiate’s affiliate consultancies operate)在英國、丹麥、挪威、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葡萄牙、南非和美國都有業務往來。

買書去> 

繼續閱讀 談判

學會談判,什麼都可以談,什麼都好商量:沒有好口才,只要掌握談判技巧,人人都可以變成談判大師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