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大膽投資做不賺錢的事, 靠感動行銷衝出兩億票房

2014-12-04 採訪‧撰文 吳硯文

“只要是認為對的人,對的事,就勇敢堅持做下去。”

一陣徐風吹拂,綠樹婆娑、稻浪搖曳,阡陌魚塭,波光粼粼……這,是台灣美麗的一面。

一場暴雨驟下,河水潰堤、土石滑落,殘破山景,怵目驚心……這,是台灣哀愁的一面。

2013年11月,空拍攝影師齊柏林執導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帶領我們透過鳥的視野、雲的高度,重新認識台灣這片土地,不僅創下國產紀錄片最高票房兩億元,也讓更多人看見國土規畫的缺漏,以及環境保育的急迫。

然而,觀眾險些看不見《看見台灣》。好險,齊柏林遇到了她──集思創意總經理萬冠麗。

主動挹注資金,做沒人看好的事

2009年,莫拉克風災過後,擔任公職負責空中攝影的齊柏林,第一時間飛到災區空拍。滿目瘡痍的地景,嚇壞了他,也興起了他拍攝台灣土地生命紀錄片的念頭。

回到台北後,齊柏林立刻找了幾位企業好友詢問投資意願,幸運地獲得正面回應,於是便著手申購要價3000萬的專業空拍器材,一邊擬妥退休計畫。

然而,就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際,當初答應投資的企業家們,突然通通退縮了。「因為根本沒人相信紀錄片會賺錢。」與齊柏林有近20年交情的萬冠麗,道出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聽到齊柏林的理念和遭遇後,她非但沒有遲疑,反倒主動提議投資,因為「如果拍片可以改變人們對土地的態度,那這件事就是有意義的。」

憑著這股信念,萬冠麗成立台灣阿布電影,邁出《看見台灣》的關鍵一步;接著她又投入第二、第三筆資金,加上齊柏林向媽媽借來房地契抵押,才把機器帶了回來。

沒想到,機器有了,新問題又來了。「齊柏林說,『萬姐,設備有了,但我們還需要資金拍片。』」自嘲「頭都洗一半」的萬冠麗,只好跟齊柏林一起邊接案賺錢,一邊找錢。

只要有空,兩人就會帶著企畫書,到處敲門拜訪投資人。直到他們遇到了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獲得3000萬的資金挹注,《看見台灣》才正式踏上拍攝旅程。

用感動做行銷,好口碑掀觀影熱潮

這一趟旅程,歷時3年、累積了長達400小時的飛行時數,才完成拍攝。接踵而來的,便是面臨市場的考驗。

當時,台灣最賣座的紀錄片是《不老騎士》創下的3000萬票房。既沒有劇情、又沒有主角的《看見台灣》,在片商眼中,頂多只有800萬票房,甚至預言一周就會下片。

辛苦耕耘的產品如此被看衰,萬冠麗當然失落,卻沒有失志,「我們的出發點本來就是公益,所以票房不是重點,而是希望有愈多人看到這部片愈好。」

而既然自己當初就是被齊柏林的夢想所感動,萬冠麗相信,一定也會有人跟她一樣,因為受到感動,而願意「口耳相傳」去感動更多人。

上映前,她先透過媒體試映及名人推薦打開話題,並選在電影上檔前一周,在高雄和台北舉辦首映會。其實,萬冠麗跟齊柏林當時已窮到無力負擔台北場首映。在行銷公司建議下,他們試著將預告片放上募資平台,沒想到獲得逾1200位民眾、200多萬元贊助,寫下台灣影史上首次透過群眾募資籌措經費的先例,成功炒熱電影話題。

到了試映當天,萬冠麗特別安排民眾在看板上寫下想對台灣這片土地說的話,每個人留言後,幾乎都會和看板合照,並在Facebook上和親友分享感動。

就這樣,在口碑行銷的推波助瀾下,電影正式上映後,全台掀起一股觀影熱潮,不僅創下超過1000場企業與團體包場的歷史紀錄;今年2月15日下片時,《看見台灣》已吸引近百萬人次觀影,成功喚起大眾對環境保育的討論,更促成行政院成立「國土保育小組」,為台灣生態找回一線生機。

「有時候你真的不知道未來是什麼,能做的只有堅持。」如同電影片尾,散布在花蓮玉里稻田的9個大腳印,萬冠麗這一路走來,一步一腳印,堅定不移。問她是否曾動念放棄?「只要是認為對的事、對的人,就勇敢堅持走下去。」

攝影 / 賀大新

2014 SUPER MVP 經理人

萬冠麗
台灣阿布電影董事長、集思創意顧問總經理 臺灣大學-復旦大學EMBA、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

繼續閱讀 MVP經理人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