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學習比爾.蓋茲、華倫.巴菲特都在遵守的「5小時原則」,創造更成功的自己

2016-07-30 編譯.整理 陳書榕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新的一週即將到來,2016年也已經悄悄進入下半年了,今年的目標還有多少未完成的呢?是否仍舊覺得自己忙得不可開交?不如一起從下週來試試科學家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klin)的五小時原則,從周一到周五,每天保留一小時給自己做想做的事情,長期累積下來,創造一個不同的自己吧!

「五小時原理」只是落實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持之以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聰明或最成功的人,往往是固定、蓄意維持學習習慣的人。

以富蘭克林為例,他會利用這每日一個小時的時間,讀書或寫作、設定個人目標,並且檢視達成率,或者是單純的思考。

擁有同樣習慣的,還有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他每天至少花五到六個小時,閱讀五家報紙以及五百頁的報告;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i Gates),每年固定閱讀50本書,臉書創辦人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 則每兩個星期會閱讀完一本書。

「5小時原理」該怎麼實行呢 ?你可以參考以下六個原則:

1.不僅要思考「我想達成什麼」,也要思考未來的我「想學習什麼」:

別一直盲目的追尋目標,有時也得停下腳步來看看自己還欠缺什麼,為更長遠的發展做準備,畢竟在學習中成長的自己,才能真正的變得更好。

2.不能毫無自我意識的執行每件工作,要在其中找到持續進步的動能:

試著刻意的練習某件事。比方加快閱讀的速度、熟悉某種寫作的技巧,或是逼迫自己每天都要有個不同的小靈感等等。

3.更進一步的消化學習的內容:

這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到的事物,或許你可以安排一點散步的時間,讓自己獨處。音樂大師貝多芬、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都是從散步中找尋靈感的愛好者。

4.學習一項事物:

包括學著喜歡看書、刻意參與一項活動、找一門喜歡的課程來上,甚至是在路邊觀察路人、建築物都可以。總之你要試著學習「喜歡學習一項事物」才行。

5.解決問題:

多數人在白天遇到的一些工作上或家事上問題,都會因為眼前還有另外一些更緊急的事情,而先暫時擱置。但是這些事情並不會就這樣消失,所以你不妨利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解決這些「重要但不急迫的事」。

6.測試你的想法:

我們總有些奇怪的想法或靈感等待實現,現在的你沒辦法再用「我沒有時間」作為藉口了,就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實驗看看靈感能否成真吧。

延伸閱讀 / 比爾.蓋茲都在過的「繭居」生活!工作越努力,越要保留時間給自己

資料來源 / 《Inc.》
圖片來源 / wiki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