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績效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147期

一例一休、縮減工時,絕對會降低生產力?傳水桶理論告訴你:那可不一定!

2017-02-13 整理‧撰文 邵蓓宣

過去幾個月來,立法院、勞團和資方為了「一例一休」吵得不可開交。爭議之一在於,部分企業老闆認為休假與生產效能是衝突的,所以對「放假多寡」錙銖必較。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教授西成活裕在新作《精準溝通的科學分析法》中指出,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誤解,企業主應該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也就是俗話說的「有失必有得」。

西成以「傳遞水桶理論」說明,無時無刻都火力全開、工作滿檔,未必能創造最高成效。他以人們從河邊到儲水槽排成一列,用傳遞水桶的方式,從河邊汲水將水槽填滿的例子,實驗在人數不變的狀況下,每個水桶裡應該裝盛多少水,才能最快把水槽裝滿?

相信很多人的直覺反應就是「每桶都裝滿啊」,但其實不然,當水桶滿載,因為太重,每個人傳遞的速度會變慢。西成以數學模擬,結果發現,當水桶只裝7成左右的水量時,所需的總時間最少。

你可能會說,那就每桶都裝的一點點水不就好了,速度可以變很快?可惜結果也不是這樣,因為每次注入儲水槽的水量稀少,注滿水槽的速度也變慢了。西成活裕以數學模擬發現,讓水槽注滿的最佳水量,應該是每桶水為7成滿。

將傳遞水桶理論套用到職場上, 當工時縮短,或許不要太快理解成「員工在偷懶,不多肯在桶子裡多裝一點水」,而是水桶滿反而傳遞效率不好,而且搬運太重員工也疲勞得較快。

因此,刻意少裝3成的水量並不是浪費,而是經過計算的「科學性餘裕」。不過,西成也強調, 科學性餘裕要有一個明確目標,只要最終有機會可以獲利,就可以刻意讓自己承受短期損失。

另一個例子是搭電梯。當你在等候辦公大樓的電梯時,儘管跟著很多人擠進了電梯,但有可能搭的人多,停的樓層也多,時間耗費也多。不如選搭下一班人較少的電梯,反而可以更快達到你要的樓層。

西成也把同樣的道理套用到溝通上,說明停頓和休息的重要。當說話者一口氣提供大量的情報給接收者,情報進來的量超過了接收者的處理速度,聽者有時候就會跟不上說者,在訊息處理完畢之前,會暫時拒絕後面進來的情報。

所以,適當的停頓、更短的勞動工時,或許是增加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據2015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全球各國工時最短的前5名,每周平均工時都不到30小時,排名第一的德國每周平均工時甚至約26小時。再以德國和美國相比,美國人每周平均工時約34小時,但是如果以2010年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指數為100做基礎,2015年美國人均GDP指數為101.55,德國卻是104.72,平均工時較短的德國,GDP漲幅優於美國。回過頭來看台灣,勞動部曾以2014年《受僱員工薪資調查》之數據推估,台灣勞工每人平均年工時高居全球第三,顯見台灣企業主對休息與工作時間的拿捏有待加強。

傳遞水桶理論解釋了,現階段看似帳面損失的空白,拉長來看,或許才是最佳選擇。為了避免短視誤判,尋求科學性餘裕的想法,對組織、個人來說效益會更大。當然,一例一休除了縮減工時以外,還引起許多其他的爭議,你可以參考延伸閱讀,了解更多細節。

資料來源 / 《精準溝通的科學分析法》,好優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

1. 還在為「一例一休」吵不停?從美國職場文化看台灣人才外流的原因

2. 開工大吉!你的公司準備好面對一例一休了嗎?3 張圖看懂和你最相關的改變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