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撰文 韋惟珊

開會只是點頭的人,不是組織需要的人!飛利浦總部的台灣高管,給你的4個職涯建議


管理185國、100多條產品線,是什麼樣的體驗?「跟歐洲通完電話,紐約辦公室就接著來電討論事情;電話掛掉後,美國西岸的舊金山才剛剛打卡,等你回覆資料,接著澳洲和亞洲的人也寄了email來。」飛利浦照明事業總部品牌策略分析總監Cortilia Lin笑著解釋自己的工作日常。
她畢業於台大法律系,之後飛往華盛頓大學念了MBA,2009年加入飛利浦。現在她隸屬於荷蘭總部。在歐美打拚多年,她坦言,「國際企業的director層級,台灣人並不多見。」該怎麼像她一樣,升遷到品牌總部高階主管的職缺?Cortilia分享四個關鍵,給想往海外發展、晉升國際組織高層的人參考:
1. 遇到困難?去找答案,不要「想像」一個答案
剛到美國求學時,Cortilia說的話同學總是聽不懂。和大多數去美國讀書的人所經歷的一樣,她難免陷入低落情緒,懷疑自己英文不好、文法太差。
但與其猜想,她選擇起身尋找真正的答案,找個機會問了美國同學,想求證一下是不是文法太奇怪,導致沒人聽懂她說的話。「沒想到對方卻說,美國人的文法也沒多好,問題是出在發音。」釐清了關鍵,就有可以努力的方向,後來她抓著美國同學一一矯正發音,微調到人人可聽懂的狀態才罷休。
「如果我只是不停加強文法,別人還是聽不懂。所以遇到問題,不要想像一個答案,必須真的去問、去找解法。」
2. 走一條不尋常的路,勇氣會給你回報
在美國就讀MBA,通常會參與學校安排的實習機會,去大公司體驗工作生態,爭取成為正職。但Cortilia沒有選擇這條尋常的路,反而自己跑去找一家公司談成專案合作。
「實習只有短短三個月,我認為該選一個能在這段時間就做出成果的事。」相較於在大公司幫忙規劃專案,卻不一定能等到專案被執行,她寧可選擇有明確任務、目標、KPI、報酬的工作。如果市場上沒有,那就自己去談成一個。於是,她在實習期間為一家小型的醫療器材廠商分析市場和產品,找出提高營收的方法,同時也為一些社會企業撰寫「商業計畫」,以爭取基金會的經費。這些看似「繞道」的選擇,反而讓她有更具體的成績,因而被飛利浦醫療保健總部看見。
3. 別一味埋頭苦幹!能幫你把工作做得更好的人,都該主動接觸
剛進到飛利浦,她負責顧客體驗的專案,直屬長官是行銷長,平常很難碰到面,根本無法知道公司發生哪些事情。但她很清楚想把工作做得更好,必須要有盟友、有訊息,即便自己的個性一點都不外向,還是每天拿著咖啡,找工作相關的同事聊天,像是行銷長的秘書、相關專案的負責人,聆聽一些工作的建議。
一開始,她就不認為自己的工作只有專案本身,而是向外拓展一點點,去思考還有哪些人物、專案、訊息可以把既有的工作發展得更好,並有意識的經營這些人事物。兩年後,她就被拔擢到皇家飛利浦全球事業總部,擔任品牌顧客策略分析總監。
另外,她強調不管在哪個職位,「都要留意還有哪些團隊很有趣,然後主動出擊,爭取能與他們合作的機會,」勇敢的敲門,就能贏得自己喜歡的工作環境。
4. 開會只是點頭的人,不是組織需要的人
許多員工習慣附和長官的意見,「但企業並不需要只會附和的人。」身為高階經理人,她期待員工可以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在開會現場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不斷丟出「這樣做可以更好」的想法,幫助整個組織成長和前進。
但想要成為有批判性思考的人,並不容易。Cortilia的建議是,「先了解別人背後的立場和價值,並且懂得區分外界的訊息中,哪些意見是價值判斷後的詮釋,哪些是不變的事實。」
簡單說,A同事根據近三年營收的成長率,主張之後市場會正向成長,其中,成長率的數據屬於事實,但市場正向成長是A同事根據經驗做出判斷,就值得進一步思考有沒有顛覆的可能。
套用到會議現場,Cortilia一樣建議先了解所有與會者的價值體系,比方說財務部門最重視數據,主要的KPI就是樽節開支,只要省了成本,高層就會認為他有達成任務。當你仔細聽財務部發言,一定會有根據數據推論出讓成本更低的提案。「你可以用相反的面向去檢視這些意見,像是跳脫省成本的框架,去思考讓營收增加的機會,適時提出來,」這時候,只要跟財務長說,成本在整體營收的佔比下降了,一樣達成樽節開支的目標,對方也會欣然接受。
Cortilia反覆強調,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同,只要願意用更勇敢的心胸和開放的視野,去和多元文化的人一起工作,台灣人依然有向海外發展的機會。目前世界前三大經濟體是美、中、日,「台灣先天就對後兩者文化有一定的熟悉度,同時又擁抱美國文化。」這表示,台灣人解讀不同文化的能力很強,靈活度也高,搭配足夠的批判性思考和冒險精神,就會是國際級企業期待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