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不再把「退休」當做職涯的終點站,在經濟條件許可下,退休可以是一段職涯「轉型期」,把工作從賺錢的手段,變成實現自我、追求成就感的舞台。
調查 2025 年 AI 在台灣職場的使用現況,發現 63% 勞工開始使用AI工具、過半數對 AI 發展感到焦慮,學習意願與實際行動卻有顯著落差。
在行銷傳播業多年,電通行銷傳播集團全球專業服務總裁林友琴一路晉升至管理全球7萬多名員工的高階職位,視野不斷擴展,從單一品牌到全球業務線,再到整合日本電通與海外市場的宏觀課題。
從進入職場,到升遷、調職,換工作,每個人面對職涯的下一步時,難免緊張、徬徨,但未知也會帶來興奮和期待,對晶華國際酒店集團營運長暨台北晶華酒店董事總經理吳偉正來說,這些職涯轉換的時機,都是寶貴的關鍵學習時刻。
剛當主管,卻總覺得力不從心?懷疑沒領導力、時間不夠、帶人沒頭緒……,你不是不會,只是還沒學會。轉換角色,才能走出自己的管理之路。
「要不要調升為主管職?」對很多人而言,這樣的問題根本不用多花腦筋考慮。你對公司事務瞭若指掌,準備如魚得水的大展身手;你有參與代表作的機會,為自己的履歷增添幾筆戰績;更可以期待的是,你的薪水袋會變得
職涯遇瓶頸,轉職有困擾?美國美國第一創投教你,以三個步驟檢查你的願景,並確認你在目前的公司是否真的無法實現這個願景。
近期微軟、亞馬遜等大型企業都相繼宣布裁員,更加深了許多職場人士的焦慮,生怕下一個被取代的就是自己。職場人士該如何面對這種不可逆的變革?
職涯不是一步到位的選擇,而是一段持續摸索與調整的過程。當你在現實與熱情之間感到拉扯,試著從 Ikigai、性格傾向與「機會心態」切入,重新理解自己。
當你工作卡關、懷疑方向,問題往往不只是選擇錯誤,而是缺乏能幫助你對焦、整合經驗的系統。《打造職涯優勢地圖》陪你在每個職涯階段,持續釐清真正想走的路。
EMBA、MBA、MBA 在職專班差在哪?台灣一年能產生超過三千位 EMBA 畢業生,不乏上市櫃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為什麼專業經理人、企業家重返校園?
感到職業倦怠,是不是表示該考慮離職了?其實離職、換跑道,都不是唯一解方!5 面向調整心態、做出行動,就可能迎來契機:
密西根大學工商管理系教授珍.道頓說,極少數人能夠獲得一份熱愛且擅長的工作;多數人都做著一份「還可以」,甚至只是為了糊口「不得不」工作。
生涯規劃怎麼做?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職涯真的能規畫嗎?職涯規劃怎麼做?
邁入40歲的Check-list「40歲並不是30歲的延長線,而是180度轉變為完全不同的方向,是人生的轉捩點。」《40歲,好日子才開始》將人生比喻成一場馬拉松,40歲正好位於折返點上,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換期
年過 30,你是否也開始懷疑:我還要做這份工作多久?不妨先停下來問自己:我真正想換的,是工作,還是生活的主軸?
為什麼有些人工作總是充滿熱情,而你總覺得被消耗?也許你只是還沒找到真正適合的職涯節奏,了解自己的潛能、優勢和價值觀,才能在職場中找到持續成長的方向。
我們總說想轉職、想突破,但你有多久沒重新盤點目標?工作做得再多,若沒對齊真正重視的事,也只是在繞圈。進行下一步前,不如先自問:我在意什麼?我想成為誰?
把事情做完、做好,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專業工作者不僅要善加管理時間,還要學習規劃工作的優先順序。
第二曲線是當一個產品處於巔峰,前景看好的時候,在截然不同的領域醞釀、推出新產品,再造下一個巔峰,不斷延續下去,人生也是如此。如何找到你的第二曲線?
你一定聽過「三十而立」這樣的說法,但回過頭來檢視自己,比 20 歲的時候多了一點智慧,也少了青澀跟莽撞,但要說自己在工作領域上自立,或許還是沒有把握。
當你總是在工作裡當萬能小幫手,卻越做越疲憊時,或許該停下來問問自己:有哪些事,其實不必硬撐?只有放下不對的力氣,才能把精力留給真正值得長期累積的事。
上班族的職涯,大抵可以說是以 40 歲作為分歧點。如果到了 40 歲還沒有熬出頭,之後也很難晉升。別等到 40 歲之後才後悔!現在就該想清楚的問題:
「每個月很努力、卻還是沒存下多少薪水,一想到工作就覺得心很累!」朋友吃飯時,總是會討論到自己的工作狀態。最近斜槓青年的概念非常流行,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一面做各種喜歡的事,一面還能賺錢,大家都在聊,是不是該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才可以擺脫眼下的煩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