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2018-07-03
整理‧撰文 謝明彧
整理‧撰文 謝明彧

製作 / 陳婉玲;圖片來源 / Yusak_P via Shutterstock
工作拼命、表現也好,主管卻永遠不滿意?你可能忽略了這 6 件事
2018-07-03
整理‧撰文
謝明彧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
clearTimeout(timeout);
shown = true;
timeout = setTimeout(() => { shown = false }, 7000);
}"
x-show.transition.out.opacity.duration.1500ms="shown" x-transition:leave.opacity.duration.1500ms x-cloak
class="text-sm text-gray-600">
前往收藏資料夾

小明因為業務表現出眾,被拔擢為小組長,為了力求表現,每天衝衝衝,半年下來,創下自己進公司以來的最高季業績。但期中面談時,小明的評價卻只是中等而已,他忿忿地想,「明明業績創新高,卻只給我這種分數,主管八成是眼紅我的表現吧?」
很多人在檢視自己的工作表現時,常陷入「只見自己」與「放大功績」的弊病,覺得自己表現很好,為什麼主管卻不夠滿意?
然而,對於部門主管或管理高層來說,他們在評價員工的表現時,其實是以員工所處職位的「職位評價」(job evaluation)來做全面考量。
職位評價是指公司透過一套系統化的方式,來確認與定義組織中各項職務之間的相對價值。例如,美商惠悅顧問公司(Watson Wyatt)採用的評價標準,就包括 7 個面向: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組織營運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工作問題解決的複雜度、領導職責大小、績效對營運影響的範圍、績效對營運影響的程度、人際技巧運用的困難度。
換句話說,當你是業務專員時,公司對你的主要期待可能只有專業知識和業務績效;但當你升為小主管時,組織營運知識、領導職責、人際技巧,甚至團隊業績對整體營運的範圍與程度都被納入考量,就算你個人業績優異,在主管眼中,也不一定就是表現傑出。
因此,在評估自己的工作表現時,不要只看自己做了什麼,了解組織賦予你現有職位的期望,才能知道怎麼做才叫「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