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臉書逆風屏蔽澳洲新聞!全球掀「新聞付費」浪潮,科技巨頭為何反應大不同?

2021-02-19 數位時代 陳建鈞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網路平台是否應該為新聞內容付費?面對這個棘手難題,Google 與 Facebook 如今繳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今年 1 月底,Google 威脅將在澳洲中止搜尋引擎在內等部份服務,作為澳洲政府擬修法要求 Google、Facebook 等網路平台付費給新聞媒體的回應,但現在態度卻呈現軟化,宣佈與《澳洲新聞》、《澳洲人報》、《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達成協議,將共享廣告收入、攜手開發訂閱平台並投資影音新聞內容。

Google 還將向 Nine Entertainment 等澳洲媒體,每年支付多達 3000 萬澳元的費用。

但有別於 Google 的讓步,同樣被要求付費給新聞媒體的 Facebook,以封殺澳洲新聞內容作為回應,禁止澳洲用戶閱覽新聞內容,以及全球用戶分享澳洲媒體的新聞,用行動強勢抵制澳洲政府。

facebook australia
有澳洲記者指出,現在澳洲用戶已無法閱覽任何新聞內容。
Twitter

各國要求網路平台為新聞付費,Google 怎麼回應?

事實上,要求網路平台為新聞內容付費,近年已在全球掀起浪潮。2019 年歐盟為保護新聞媒體的權利通過新著作權法,其中要求 Google 等業者為顯示新聞摘要付費,成為網路平台為新聞付費浪潮的濫觴。

去年 12 月,Google 便傳出正在與日本媒體業者協商,將向合作媒體支付新聞使用費;由於去年於法國生效的新規,要求平台商為搜尋結果顯示的新聞內容付費,今年 1 月,Google 也同意向法國新聞業者付費,並基於「資訊貢獻、每日出版量及每月流量」等指標決定費用。

Sundar Pichai.jpg
儘管Google曾威脅退出澳洲,現在卻讓步與多家媒體業者達成合作,願意為新聞內容支付費用。

不過,目前大多只有個別新聞媒體能夠與 Google 達成協議,一旦澳洲新法規正式上路,將在當地全面性要求網路平台為新聞內容付費,讓以往沒有籌碼與巨頭交涉的小型媒體,也能夠在法規的保障下取得收入。

2019 年一份由新聞媒體聯盟(News Media Alliance)發布的研究指出,新聞對 Google 搜尋至關重要,趨勢內容上近 4 成連結與點擊都是新聞;最多被搜尋的結果中,也有 16% 內容與點擊屬於新聞。

該研究更估計,Google 在 2018 年透過新聞內容(用戶甚至可能沒有點擊新聞網頁,根本無法為媒體增加流量),就創造了多達 47 億美元的營收,這個數字約是當年廣告營收的 5% 左右。

微軟稍早也發布聲明指出,若沒有政府挺身而出,媒體們很難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與這兩條「大鯨魚」周旋,雙方的談判地位有著懸殊差距,澳洲的新法案將改革這一切。

微軟總裁布萊德.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這是當代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民主自由的核心,並呼籲美國政府響應澳洲,要求科技巨頭為使用新聞內容給予報酬,並稱 Bing 已準備好遵守新法規。

封殺澳洲新聞內容,Facebook 強硬表態拒絕為新聞付費

Facebook 認為,澳洲研擬的新法規有根本上的錯誤。Facebook 澳洲及紐西蘭總經理威廉.伊斯頓(William Easton)表示,「該法從根本上錯誤理解了 Facebook 與新聞媒體的關係。」

按照 Facebook 的說法,人們是主動、自願於平台上發布內容,不同於 Google 等搜尋引擎對新聞的密切需求與呈現方式,他們也為新聞媒體帶來更多流量、訂閱及廣告收入。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認為,澳洲政府誤解了他們與媒體間的關係,平台提供免費服務,協助媒體引流,不該再支付新聞費用。

且對於利用新聞媒體心血牟利的指控,Facebook 本質上是一個社群網站,而非資訊提供者,強調新聞內容只佔 Facebook 動態消息的 4%,創造的收益實際上微乎其微,這也是社群龍頭敢於全面禁止澳洲新聞內容的原因。

簡言之,比起依賴新聞媒體創造收益,Facebook 相信自己才是為各媒體創造更大收益,如今卻被要求為內容付費,他們無法苟同。Facebook 表示,他們去年為澳洲媒體提供約 51 億次免費引流,價值估計達 4.07 億澳元。

外界認為,封殺澳洲媒體對 Facebook 整體並無太大影響,由於禁令只在 Facebook 生效,並未於 Instagram、WhatsApp 等其餘平台上施行,無論是希望取得曝光的媒體,或想要吸收新知的用戶,都能在旗下其餘平台繼續推播與閱覽。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更威脅,他們原先計畫於澳洲推出 Facebook News 服務,並投資當地媒體業者,然而這項新法案讓他們決定優先考慮在其他國家投資。

但在各國「為新聞付費」意識逐漸覺醒的當下,Facebook 選擇與各國政府對著幹,可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維德布什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表示,雖然這起事件對 Facebook 的現況影響不大,但將在 2021 年的科技領域掀起更大漣漪,類似的難關只會逐漸增加,「這是一系列事件的開端,今天是澳洲,明天又會有什麼?」

監管日漸加劇,Facebook 硬碰硬恐難有好結果

另外,這也並非 Facebook 與 Google 面對監管難題時,首次繳出不一樣的答案。蘋果即將於近期上線 iOS 的新隱私政策,屆時一款 app 若想要追蹤用戶,必須先取得用戶同意,由於可以想見大多數用戶都不會許可,將導致廣告營收大幅衰退。

Facebook 於去年 12 月登報痛批,蘋果新隱私規範將傷害網路環境,使小型企業難以觸及客戶,他們正為此挺身而出。稍早 Facebook 的財報會議上,佐克柏也抨擊蘋果利用平台優勢競爭者。《華爾街日報》更指出,佐克柏私底下稱他們考慮報復蘋果,要讓蘋果嚐點苦頭。

Facebook F8 Zuckerberg
Facebook日前也登報槓上蘋果。
Facebook

儘管同樣倚賴廣告收入,Google 於 1 月底表態將配合 iOS 新隱私政策,日後 app 將不再收集用戶的 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廣告識別碼),努力遵守蘋果的新規範。

Facebook 面對規管收緊時的強硬態度,即使目前能憑借龐大規模抗衡,但當國家、企業到個人都對科技巨頭有更高期待,要求承擔更多責任時,社群巨頭硬碰硬的作法能否帶來好結果,或許不是那麼樂觀。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ForbesTechCrunchBusinessWireFacebook

(本文轉自數位時代

繼續閱讀 時事觀點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