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衛生福利部

出國必看!數位疫苗證明如何申請?換發新護照後多久申請?QA一次看

2023-01-09 經理人編輯部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下稱數位證明)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事實及檢驗結果之證明文件,可申請的證明包含: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檢驗結果數位證明、接觸者隔離證明,以及確診者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補發。

隨著出國人數遽增,近期愈來愈多民眾申請疫苗數位證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6 日表示,疫苗數位證明下載數由 2022 年 11 月每日平均約 1 萬 2000 件,增加至 12 月底每日平均約 2 萬件。

延伸閱讀:每人領 6000 元!蘇貞昌宣布:年後全民普發現金,中低收入戶再加碼

「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數位證明)申請網址:https://dvc.mohw.gov.tw

出國必看!疫苗接種數位證明分兩種格式,應先確認欲前往國家採認規定

疫苗接種數位證明分為兩種國際標準之 COVID-19 數位證明,分別是歐盟規範(EU 格式:歐盟會員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及泰國等 76 國)及 Smart Health Card 規範(SHC 格式:美國、日本、加拿大及澳洲等)。指揮中心提醒,民眾於出國前,應先確認欲前往國家採認規定。

若須換發新護照,建議提早作業、於領照日隔天 10 點後線上申辦

指揮中心提醒,由於數位證明與外交部領事事務局之間的護照資料自動交換機制並非及時更新,當民眾領取新護照後的更新資料,在隔日上午 10 點才會完成交換。因此民眾領到新護照後,要到隔日中午後才可以取得和新護照號碼一致的數位證明, 建議有出國需求使用之民眾,提前申辦護照,並於領取新護照後的隔日中午後,再以電腦或手機上網申辦

數位證明申請流程一次看

「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的申請方式如下:

「數位證明」申請步驟1:確認身分

(一) 本國人有 4 種方式

  1. 使用健保卡上之身分證號 + 健保卡號 + 戶號
  2. 使用健保卡上之身分證號 + 健保卡號 + 護照號碼
  3. TW FIDO
  4. 自然人憑證 + 讀卡機

(二) 外來人口有 3 種方式

  1. 有健保卡之外來人口:以「統一證號」+「健保卡號」進行身分驗證。
  2. 無健保卡之陸港澳人士 / 無戶籍國民:以「統一證號」+「入出境證號 / 入國許可證」進行身分驗證。
  3. 無健保卡之外國人:以「統一證號」+「護照號碼」進行身分驗證。

亦可使用健康存摺 APP,先點選「申請 COVID-19 數位證明」功能,再點選「COVID-19 數位證明申請系統」。

「數位證明」申請步驟2:確認項目

選擇「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或「檢驗結果數位證明」。

「數位證明」申請步驟3:取得證明

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 / 列印 數位證明」,若需列印者也可使用「取得超商列印碼」。

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申請流程
衛生福利部

數位證明相關 QA 一次看

延伸閱讀:雇主可強制員工打疫苗嗎?疫情間的 4 個勞資問題

誰可以申請數位證明?

國人及外來民眾在國內接種 COVID-19 疫苗或進行核酸檢驗,均可申請。

採檢/施打疫苗後多久,可以申請到數位證明?

數位證明產製可能受到接種/檢驗單位資料上傳時間及系統產製排程(疫苗接種數位證明每日凌晨產製;檢驗結果數位證明每小時產製)影響,建議申請時間如下:

  • 疫苗部分:建議施打疫苗後隔 2 日以上申請
  • 檢驗部分:建議核酸檢驗紙本報告取得後隔日申請

數位證明的效期為何?

  1. 國內使用效期依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外效期依欲前往國家規定而有所不同。
  2. 疫苗數位證明的接種效期:

(1) EU 格式:查驗程式依據歐盟規範檢核接種日起算之效期
- 未滿 18 歲只接種 2 劑或 1 劑者,效期為 365 天。
- 18 歲 (含) 以上只接種 2 劑或 1 劑者,效期為 270 天。
- 接種 3 劑 (追加劑) 以上者,效期為永久。

(2) SHC 格式:查驗程式無檢核效期。

疫苗接種數位證明和現行 COVID-19 疫苗接種紙本證明有什麼不同?

現行 COVID-19 疫苗接種紙本證明共計有下列 3 種:

  1. 填列完整西元年、護照號碼及同護照之英文姓名等之「COVID-19 疫苗接種紀錄卡」。
  2. 由 COVID-19 疫苗接種院所開立之英文版診斷證明書 (註記疫苗接種紀錄)。
  3. 前往國內 32 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將 COVID-19 疫苗接種紀錄登載於「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簡稱黃皮書)。

對於有疫苗接種證明需求之出國民眾,請先行確認前往國家(國外就讀學校、工作及參與活動等)之相關規定(部分國家要求 QRcode),數位證明提供民眾上述 3 者之外的選擇,除利於民眾申辦之外,增加 QRcode 及數位簽章供查驗之功能,未來數位證明將視雙(多)邊洽談或加入區域信任框架,符合國際驗證技術架構。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繼續閱讀 時事追蹤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