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 X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

從產地到餐桌展現雲林好鮮味!「雲鮮農」展現新世代臺灣青農的根性與韌性


你是否曾想過,餐桌上有高達九成的蒜頭、七成的花生、三分之一的馬鈴薯、地瓜、紅蘿蔔,乃至於速食店漢堡內的番茄,這些蔬果農作全部來自同一個地方---雲林,這個臺灣最大的農業產地,年平均農產值上看890億。
然而,要供給大量蔬果農畜產品的現況下,面臨出生率低、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成為農業大縣的挑戰。對此,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魏勝德指出,首要任務就是「留住青農、挹注資源」,從2021年開始打造「雲鮮農」品牌,搭配政府政策與機關計畫,由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陪伴輔導,介接中央資源,從產地技術支援、產品轉型、到開創通路行銷等,提供一條龍陪伴式的輔導模式。
落實點線面策略,串起青農社群迎向共好
回溯雲鮮農品牌創立的起心動念,魏勝德處長表示,「青農多半散落各地,而且都是單打獨鬥,我們希望把青農的力量集結起來,讓不同農產品創造結盟的可能性,以政府的資源給予青農更全面的照顧。」
檢視這幾年雲林縣政府農業處的投入,可看出把「點」連成「線」的用意。包含升級產地的農耕技術,透過雲林智慧農業大學提供機械自動化的能量;接著輔導青農提升農產加工的新思維,不能只埋頭苦幹,而要跟上時代腳步理解市場需求,透過翻新品牌包裝,讓農特產品從訴求價格變成追求價值。
接著在銷售通路方面,不論是實體的市集、海內外參展,或是虛擬通路的擴展,雲鮮農品牌致力幫助業者透過課程進修,取得三章一Q農產品標誌,除了在官方的「雲林良品」獲得曝光,更持續帶隊前進到企業、飯店、及電商等渠道,積極打開市場門路。
雲鮮農提供的輔導價值,除了擴大青農品牌的服務價值鏈,更重要是把「線」拓展成「面」,也就是打造讓青農集結成社群的機會,從結識到結盟,進一步針對商品特性的跨界合作,擴大市場能見度。
月光下友善農場,讓麥寮的麥再次發光
「月光下友善農場」身為雲鮮農輔導的第一屆青農,主理人郭慧蟬嫁進農家後,為了讓自家農田轉型為友善耕法,決定與丈夫一起辭去原本的正職,一起成為「農二代」。走進農田也追溯麥寮歷史,郭慧蟬說:「麥寮名稱由來,就是過去五六十年是種麥的大倉,如今麥田卻逐漸消失在麥寮!」
為了復興麥子,並依循不灑農藥的願景,除了銷售麥粒,郭慧蟬也開始把麥作轉型為加工品,例如麥粉、麥茶、麥芽糖…多元產品。為了加速推廣產品,因緣際會發現雲鮮農計畫,決定透過政府資源來強化影音行銷實力,幫助自身產品被更多人看見。
「雲鮮農提供正確且適合的資源,讓我們在創業過程少走冤枉路,像是由中衛發展中心輔導我們舉辦成果展媒合通路,透過平台讓更多旅宿及餐飲業等買方看見我們;更重要的是,我在雲鮮農認識到更多青農,實際展開更多跨領域的合作契機。」郭慧蟬解釋。
把小麥與台灣鯛魚一起碰撞創新,推出鯛魚蔬食粥即食料理罐就是一例;或是與咖啡青農合作,把月光下友善農場的麥茶一起推出咖啡與麥茶的禮盒。因為雲鮮農這個大平台,促使有共同理念的青農,集思廣益一起激盪出農產品的新火花。
水林小黑農 清晰掌握財務報表結構
投入農事工作長達十年的水林小黑農,也是雲鮮農的標竿青農之一,同時也有與月光下友善農場一起合作,將雙方的小麥、黑豆、黑米、大豆一起組裝成為雜糧包,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水林小黑農主理人大黑哥紀紳傑,發揮自身在銷售領域的長處,打破務農傳統銷售模式,積極透過電商平台做全台生意,如今是某大型電商平台上的大豆銷量第一名品牌。
身為青農,不斷挑戰摸索更多元的商業模式,紀紳傑表示,「我們從生產者一路走到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的過程,現在我跟老婆分工,一個處理農務、一個負責顧客服務。」加入雲鮮農計畫後,透過紮實的課程重新梳理企業經營思維,強化冷鏈物流、產品開發、顧客關係管理等專業知識,藉此不斷調整經營策略,直接幫助營收淨利逐年增長。
「受惠雲鮮農,我們除了認識更多夥伴,也讓我們嘗試新的產品研發,打造冷凍倉儲,甚至加入食農教育、社區契作等新型態的業務,從許多面向讓消費者願意更信賴我們。我認為加入雲鮮農最直接感受,就像有句創業名言『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久』。」紀紳傑回應。
如同月光下友善農場、水林小黑農兩方青農的見證,魏勝德處長最後強調,「我們希望雲鮮農品牌可以走得更健壯、更穩定、更安全,成為一個有生命的品牌,更是雲林青農的活力希望,讓更多人願意一起加入這個社群,相信大家會更珍惜每一口舌尖上的雲林農漁畜食品價值。」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 廣告」
本文由 經理人 與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 共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