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X 承億建築師事務所

以「解」為名,築未來之路── 典範經理人建築師蘇昭龍的品牌實戰與空間哲學


在連鎖品牌的展店時程與嚴格法規之間,在循環經濟與社會需求的交會點,有一位建築師選擇以務實整合的解方回應時代挑戰。蘇昭龍,承億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被業界視為「建築解題者」:熟稔設計與法規,深諳產業邏輯,並以「解建築」為核心理念,替產業與社會找到最適答案。他同時也是中華民國APEC建築師、臺灣大學土木所博士候選人、公務人員高考二級三級及格、中華民國註冊建築師。
建築起點,從一間不會漏水的家開始
1990年,台灣電子與建築產業同樣蓬勃。當年填志願時,蘇昭龍在「電機」與「建築」間猶豫不決,最後因一段童年記憶選擇了建築。
他在高雄海邊的漁村長大,家裡的舢舨屋逢雨必漏。童年的他在雨夜裡不眠,心裡種下一個念頭:「總有一天,要蓋一間不會漏水的家。」
父親是他最早的啟蒙者。為了製作烏魚子與魚板條,父親把不到十坪的後院改造成具備標準流程的半戶外工廠,將空間重新排列組合。那種「拆解需求、重構動線」的能力,深深影響了他,成為日後「解建築」理念的起點。
沒有傘的小孩,只能奔跑
22歲那年,父親驟逝,他帶著2000元北漂台北。白天在建築事務所,下班到便利商店兼職,深夜再去KTV打烊班,一天打三份工,一年半未曾休假。那段時間,他幾乎只靠泡麵度日,同時操作三台電腦繪圖、出圖、收信,把時間壓到極限。
考上建築師,是一把遲來的傘。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有停下腳步。他常說:「出生只能決定起點,卻不能定義終點。」那個沒有資源的孩子,不只解建築,也解出自己的人生。
解建築,從設計哲學到實務戰場
在學校,他對「型隨機能」的傳統設計原則始終抱持疑問。直到看見Frank Gehry與Zaha Hadid的作品,他更篤定:建築沒有唯一解,型與機能可以互相解構再組合。
「建築是一場『解』的過程。」他說。這個「解」,不是造型與機能的二元辯證,而是一種態度:在現實限制中不斷推演、修正,找到最適解。
投入產業後,他任職三商行店舖發展事業部經理、台灣麥當勞工程部協理,歷練出高度的現場應變力。「連鎖品牌展店,不只是設計圖的問題,而是時程與合法性的管理。品牌準則要落地,就必須在法規與效率間找到平衡。」他說。
這樣的能力,使他成為眾多跨國連鎖品牌與本土企業背後的建築顧問,包括統一、KFC、拿坡里、85度C、三商巧福、信義房屋等。他更把同樣的專業帶進醫療領域,協助臺安醫院、中山醫院與中心診所進行建築改造與法規整合。
從品牌到社會,用建築解決問題
承億建築團隊橫跨建築、結構、機電與消防,建立起「一條龍整合鏈」,每年處理逾百件案件,是產業背後的強力後盾。
他強調:「我們不是只把目標放在創造視覺的驚嘆號,而是要解除痛點、實現需求。」
在公共與環保領域,他更把「解」帶入社會實踐。
他主導全台首座有機廚餘回收再生廠房,導入專利技術,把廚餘快速轉化為肥料,完成「餐桌—田間—餐桌」的綠色循環經濟。另一案例是桃園鐿豐環保能源廠,透過專利製程把焚化廢料轉化為再生燃料,並以BIM技術整合工程系統,歷時六年,打造台灣綠能共生的示範基地。
「建築的價值,不只是形體,而是解決社會問題、解構浪費、解放永續的可能。」
團隊與未來,從集合到節奏
他喜歡用籃球來比喻建築——校隊時作為控球後衛,他最懂得節奏與傳導。
「團只是集合,隊才是節奏。」他說。承億團隊跨領域協作,他自許是「解的引導者」,讓不同角色看見共同目標,把複雜的專案有序落實。
面對AI時代,他並不焦慮。「AI可以繪圖與分析,但無法取代建築師對法規邊界、空間使用、利害關係人平衡的判斷。」在他看來,未來建築師將是設計者,更是協調者與解方提供者。
以解為名,替未來築路
「父母給的是背景,自己打下的才是江山!」蘇昭龍在建築之路上堅持不懈、持續前行。從高雄漁村的雨夜,到北漂奮鬥的長跑,他以專業與韌性證明:出身只能決定起點,卻無法定義終點。
如今,承億十年,他展望下一個十年,要挑戰城市天際線設計一棟超高層建築,驗證團隊的整合力與專業厚度。
對他而言,建築不是單純的空間形體,更是一場為產業、城市與社會解出更好未來之路的實踐。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