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publicdomainpictures

工作與生活失衡,如何找回快樂?成功學大師柯維的 5 個衷心建議

2017-06-15 成功學大師 史蒂芬‧柯維

我們為何要花這麼大力氣,試圖在多個或輕或重的人生角色之間取得平衡?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的答案是,假如我們不依循平衡的原則而活,將會面臨大災難。

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生活就算失衡,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這樣的人形同活在謊言裡,這個謊言會以千百種形式呈現。我非常認同甘地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人無法在某個領域做對的事,同時在另一個領域做錯的事。人生是無法分割的整體。

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各種拉扯的力量,使人生失去平衡,尤其當我們沒有使命感時。

你不可能一方面忽略家人,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另一方面又期待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你不可能一方面把大量時間花在社交媒體上,另一方面又希望不在健康與生產力方面付出代價。很抱歉,現實世界就是如此。但不用感到灰心,柯維提供了這 5 個解方,讓我們從失調的生活中,找回平衡:

1. 坦然接受失衡狀態,從長遠的觀點看待現況

人在一生之中會經歷不同的階段。雖然我們希望在人生的某些時期,生活能更平衡一些,但真正重要的是取得長期的平衡。

若從一個星期、一個月或一年之後的觀點回顧現在,我們可能會發現,現階段的不平衡可能是自然且必要的。

我們若要回到校園進修,取得更好的學歷,就需要花幾年時間努力認真讀書。

為了完成工作上的專案,我們在某一段時間就需要專注於這件事上。然而,假如你的一生只專注於一個角色,例如工作或是做學問,那麼其他的領域到後來一定會以失敗收場,包括家庭、友誼、健康。

當現階段需要你犧牲與專注時,避免心生罪惡感,並以長遠的觀點看待短期的失衡。

2. 從事你認為最有意義的工作,讓別人也參與

柯維見過有些人把所有心力投注在某個很有意義的計畫上,以致於忽略了其他的人和其他的事。比如把家人拋在腦後,不參與社交活動,幾乎不從事休閒活動,甚至是廢寢忘食。

他們所做的事可能是必要的,但假若能讓家人和朋友一同參與,親友們就不再覺得自己完全被冷落了,甚至可能受到啟發與鼓舞。讓親友分享我們的願景,感受我們的使命。我自己也試著這麼做,所以總是帶著家人一同參與,或是請他們以其他方式幫忙。

3. 讓所有人知道我們期望獲得的成果

假如旅行團的每個成員想去的地方各不相同,那會怎麼樣?當你不讓別人知道最終的目標是什麼,或只讓別人得知一部分的資訊,就會發生上述的情況。

不要讓團隊的其他成員根據一個不清不楚的願景,做出決定或採取行動。讓所有人看見,自己是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且有意義的專案、目標或使命而努力,可將所有人心中的疑慮一掃而空。當人們擁有共同的使命,就會願意放下自我意識。於是所有人一條心,凝聚在一個想法與一個聲音之下,因為他們想完成共同的使命。

4. 組成互補團隊,減少管理工作

大多數的企業與家庭面臨的狀況是管理太多、領導太少。當然相反的情況如領導太多、管理太少,也可能存在。柯維建議領導者,應該把更多心思放在作「領導」工作,並減少「管理」工作。

管理與領導都有存在的必要。柯維以自己的事業為例,「我過去在領導面投注大量心力,結果導致財務狀況出現了大問題,一切都是因為我沒有好好管理公司。我們後來組成一個互補團隊,納入財務管理人才。很快的,這個團隊使我的強項變得更有生產力,也使我的弱點形成的阻力變小了。」

大多數人都希望,團隊裡的其他人能完全按照我一個人的方法做事,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和自己不同的人,像是情感獨立,能夠強化我們的長處、彌補我們的短處的人。

5. 保留時間給自己最重視的人與理想

柯維觀察到,幾乎每位領導人為了追求平衡,都付出很多努力,也讓行程總是排得滿滿的。

他以自己的事業為例,「我有許多演講與活動要參加,以致於難以從事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我把自己的家當作一處保留地,就像動物或森林保護區一樣,我在那裡可以進行創作,或是與家人共度不受打擾的親密時光。我根據自己最重視的價值觀,進行長遠規劃,為此保留特定時間。我會規劃未來兩年的家族活動,並希望家人能盡量配合,把那些日子空出來。」

延伸閱讀 /

1. 工作的意義,不是為了施展抱負、追求更好的生活!執行長教會我的職場哲學

2. 成為有觀點的強者!不是靠工作,而是好好生活

(本文摘自《成功哪有那麼難:12槓桿解決各種人生困境》天下文化出版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成功哪有那麼難:12槓桿解決各種人生困境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