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留住人才,女性私密處保養品牌捷醫國際生物科技(Relove)推動周休 3 日,他們如何推動這項制度?
每天思緒總是百轉千迴,時不時地就在腦中上演「小劇場」?精神科醫師茱迪斯.歐洛芙教你,用這 9 個方法拋下無謂情緒,停止過度思考!
在遠距與混合辦公普及的職場,職場界線模糊成為常態。運用職場界線自我檢測,強化溝通與自我管理,實現工作生活平衡,打造高效且幸福的團隊文化。
矽谷AI新創圈正悄悄實施類似中國的「996」工作制,儘管未明文列入員工手冊,但實際上已是不成文規定。這股趨勢挑戰了疫情以來強調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價值。
「要不要調升為主管職?」對很多人而言,這樣的問題根本不用多花腦筋考慮。你對公司事務瞭若指掌,準備如魚得水的大展身手;你有參與代表作的機會,為自己的履歷增添幾筆戰績;更可以期待的是,你的薪水袋會變得
「我可以做得更好」、「絕對還有哪裡可以修正」總希望每件事情都可以做到一百分!日本 NLP 人氣講師透過心理學研究──「容易自責的人,反而更容易失敗」
矽谷創投機構發表的報告指出,當生活愈繁忙、角色愈多元時,AI 工具不僅沒有取代人類的工作,反而成為減輕負擔、提高效率的得力助手。
邁入40歲的Check-list「40歲並不是30歲的延長線,而是180度轉變為完全不同的方向,是人生的轉捩點。」《40歲,好日子才開始》將人生比喻成一場馬拉松,40歲正好位於折返點上,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換期
年過 30,你是否也開始懷疑:我還要做這份工作多久?不妨先停下來問自己:我真正想換的,是工作,還是生活的主軸?
馬爾泰曾表示,他每天製作的乳酪量約 120 個,只要確認每天工作結束時,產品都賣光,他就心滿意足。他認為,一旦擴張工廠,現在的生活將被剝奪。
「每個月很努力、卻還是沒存下多少薪水,一想到工作就覺得心很累!」朋友吃飯時,總是會討論到自己的工作狀態。最近斜槓青年的概念非常流行,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一面做各種喜歡的事,一面還能賺錢,大家都在聊,是不是該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才可以擺脫眼下的煩悶工作。
斜槓不是打工或兼差,而是真正把興趣變成足以獲得收入的專業!這個3個觀念人人都要有,才不會哪一天被職場淘汰,難以發展出新的能力、投入新的職場。
近幾年,年輕的工作者被鼓勵要找到心中的熱情,從事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不過很可惜,這些建議可能不是真的這麼有用。倒不是說找到工作熱情不重要,而是過度追求「熱情」,反而會忽略「工作」本身。 《Fast
你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是什麼?是財富還是地位?在百森學院(Babson College)教創業的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說,人們認為的成功和快樂,多來自他人的期望,小時候是父母、師長,長大後是主管、同事,到頭來才發現,按照別人的優先順序過生活,往往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退休生活不一定代表再也沒有新的嘗試,打破常見的 3 大「退休」迷思,用 Ikagai 的概念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的一生經常要面臨許多抉擇的時刻,最讓人感到困難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取捨」:A 有 A 的優點,B 也有 B 的好處,我都想要,該怎麼做才不會選錯後悔?
為什麼 80 歲的東京壽司師傅小野次郎,面對 60 年來如一日的工作,卻不會感到倦怠?
「過度成就者」往往很焦慮;他們的注意力從不在自己身邊的人身上,甚至也不能專注於當下正在執行的計畫上。他們該如何放過自己?
韓國 15 至 29 歲的非勞動人口首次突破 50 萬人,創下自 2003 年統計以的最高紀錄。為什麼這麼多韓國年輕人選擇不工作?
心理學家指出,我們在壓力環境中最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傾向相信該經驗的影響會永遠持續下去,然而事實絕非如此。
「雲品溫泉酒店日月潭」(以下簡稱雲品)在2024年9月率台灣旅宿業之先——試行周休三日。實施6個月後,雲品國際董座表示將繼續推行。
Z 世代正在面臨與千禧世代類似的雙重照護壓力 —— 既需照顧孩子,也需照護年邁父母。這種現象過去多出現在千禧世代,如今 Z 世代逐漸成為新三明治世代。
暢銷書《一人公司》作者保羅.賈維斯說,如果你的創業行動有幸開始獲得成功,那就運用這項成功來獲取更多自由,而不是更多收入。
中國年輕人「提前退休」的現象引起世界關注,甚至出現了「青年養老院」,專為這些年輕世代而開,並且拒收 45 歲以上的客人,中國社群媒體上受到廣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