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你對成功的定義,不需要參考別人!從「心理學」破解成功迷思

2017-08-11 整理‧撰文 楊修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走進書店的商業書籍區,架上陳列著好多的名人勵志故事;打開臉書,各大媒體也熱愛報導成功人士的致勝致富之道。

你一定曾經受到其中某些故事的鼓舞,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抱負:假設成功人士堅持不懈,你就要自己永不放棄;如果人生勝利組的個性積極正向,你就要自己改掉負面思考的習慣。一段時日過去,你大概就會回到現實,體認到有些事你根本做不來,成功也不是照抄公式就得以到手的。

難道,那些成功學書籍所說的都是無用的嗎?

不必刻意改變你原本的樣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道

心理學有個理論叫「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意思是成功、倖存下來的人比較容易被看見,失敗者則會被忽略。因此,當兩個人用了相同的投資法、個性一樣樂觀、同樣是名校畢業,但是其中一個成功、另一個平庸,因為我們不會聽到平庸者的故事,就會把成功者的性格、方法,與他的成就畫上等號。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作者艾瑞克 ‧ 巴克(Eric Barker)援引了許多科學實證,試圖澄清人們對於成功法則的「誤解」。英文書名「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是一句俚語,意思是「找錯人、錯怪了某人」,用來指稱許多人想透過仿效成功人士的經驗或做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卻誤信了原因、用錯了方法。

成功迷思 1:能夠堅持到底的人,是因為意志力?

你一定聽過堅持、忍耐到底,就能成功這樣的話。對於無法堅持、選擇放棄的人,我們經常歸因於意志力的薄弱。不過,巴克以美軍海豹部隊(SEALs)的研究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海豹部隊是一支精銳的特種部隊,曾負責殲滅賓拉登的任務。為了鍛鍊出最善戰的軍人,軍方透過非常殘酷而艱難的訓練進行淘汰,其中最知名的「基本水中爆破訓練」:在有如地獄般的一周裡,參訓者在 110 個小時內不能睡覺、休息,要長途跋涉和游泳,中途還有各種訓練指示。只有不到 20% 的人第一次就通過測試,整體淘汰率更高達 94%。

考量到淘汰率這麼高,海豹部隊的高層想在招募階段,就能「辨識出」無法堅持到最後的申請者、直接刷掉他們。

研究結果指出,撐到最後的人並不是體力最好、意志力最高,而是最樂觀、懂得自我激勵的人。

他們發現,人在思考時,每分鐘會和自己說上 300~1000 個字,如果內容都是都正面的,會大大影響人的精神狀態也朝向積極思考。海豹部隊把這個方法教給參訓學員,通過率立刻提升了 10%。

換個角度來說,海豹部隊要找的目標或許不是身體條件特別優秀的人,而是更接近於「業務員」的特質,由於他們面對過太多冷眼和拒絕,需要經常告訴自己再試一下、下一家就會成功,用樂觀的態度讓自己堅持下來。

成功迷思 2:職場上,外向者更容易成功?

史丹佛大學曾經追蹤該校的 MBA 畢業生長達 20 年,發現他們大多是外向者,也確實比內向者賺了更多錢。原因可能是,外向者的人緣好、人脈廣、更懂自我宣傳,因而在職場上更容易成功。

不過,內向者也有優勢。研究人員測試了 141 位大學生在 20 個不同科目(從藝術、天文學到統計學等領域)的認識程度,結果發現,內向者的得分幾乎比外向者都來得高。另外,在研究生當中,入圍國家獎學金的也以內向的人居多。

書中指出,原因可能是內向、情緒穩定的人,比外向者少了很多交際的時間和心力,所以做事能夠比較專注,也有更多時間提升知識和技能。

心理學家安德斯 ‧ 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曾經詢問多位頂尖的小提琴家,做什麼最能提高琴技?90% 的人都回答「單獨練習」。頂級棋手的答案也是一樣,認為「單獨練習」最能提升他們對棋路的預測技術。

除此之外,一般人也普遍認為,在組織裡要擔任領導者,個性可能要外向一點的好。然而,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 ‧ 格蘭特(Adam Grant)卻在研究中發現,領導特質沒有優劣之分,而是取決於被領導者的屬性。

當員工個性比較被動,精力充沛的外向上司比較能夠激勵、透過自己的性格感染他們奮起一搏。相反,當員工的性格積極,擅長於聆聽的內向領導者,反而更能協助他們擺脫困境。

綜合上述,作者並非全然否定成功學的主張,而是請我們更深入認識世俗所謂的「成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他更直接點出,

成功不是只限於致富、快樂、更幸福,而要由你自己決定。如果你一輩子都待在相同的職位上,卻一直很有成就感,那也是成功的一種,不必被他人定義的成功所影響。

延伸閱讀 /

1. 聰明負責、有禮貌,職場上卻難以成功?因為你忽略了這件比 IQ、EQ 更重要的事

2. 花一輩子追求成功,然後呢?這件事,才值得你我追尋一生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GRAVITY

從GOLF MONSTERS出發,GRAVITY打造沉浸式娛樂體驗空間

2025-08-07 經理人XGOLF MONSTERS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讓經典遊戲IP《RO仙境傳說》不再只限於螢幕,GRAVITY集團選擇推出沉浸式實體空間「GOLF MONSTERS」,重新定義娛樂與生活的邊界!走進台北嶄新的沉浸式娛樂空間,一邊是鮮明可愛的《RO仙境傳說》角色牆,一邊則傳來揮桿擊球的清脆聲響,這裡是GRAVITY集團新推出的實體旗艦空間——GOLF MONSTERS。

這是一間結合高爾夫運動、親子互動與社交娛樂的沉浸式場域,更是GRAVITY從遊戲開發商蛻變為「全方位娛樂生活品牌」的重要起點。

遊戲不只是遊戲,是生活的延伸

期望為現代人打造能夠陪伴生活、傳遞歡笑的體驗,GRAVITY集團以《RO仙境傳說》為核心,全面推進IP多元化,打造虛實整合的娛樂生活宇宙。這一場從虛擬延伸到日常的轉型旅程,首發作品便是「GOLF MONSTERS」。不同於一般的IP授權展覽或是舉辦快閃活動,GRAVITY選擇以實體空間深耕經營,並從最重視的台灣市場出發,展望亞太地區。

高爾夫運動為何會成為GRAVITY集團的起手式?「觀察到歐美、日本、韓國這幾年來高爾夫球風潮明顯年輕化、家庭化,甚至成為許多人社群打卡的新時尚。我們就是觀察到這個趨勢,所以希望用更生活化的語言與玩家重新建立連結。」GRAVITY理事金珍煥笑說。

GRAVITY
GRAVITY

他還補充道,這項選擇背後深藏著一份對跨世代陪伴的理解——有許多20多年前的RO玩家,如今紛紛成家立業,與其讓遊戲停留在過往青春回憶,不如讓它走進玩家們的生活日常,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玩樂,甚至成為三代共遊的娛樂媒介。

三位一體的空間設計:健康、親子、社交

與其說「GOLF MONSTERS」是一間高爾夫球運動場,不如說它是一個兼顧運動與情感交流的生活場域。整體設計訴求的是「健康娛樂、親子共玩、社交互動」,不僅吸引家庭族群,還能提供空間給企業舉辦活動、高爾夫品牌聯名與KOL實體互動的機會。金珍煥觀察,相較於其他室內高爾夫場的時段規劃及產品供應,GRAVITY的場域從白天到夜晚皆維持親子友善氛圍,無論老中青,全齡都能輕鬆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設施還具備跨國虛擬連線功能,能與韓國、日本、美國等地的玩家們展開同場競技,「大家可以同步進入同一張高爾夫地圖,一起開球、比賽,彷彿就身在國際賽事的現場。」金珍煥難掩自豪地說。

而之所以選擇台灣作為集團拓點首發站,金珍煥表示:「最主要是台灣市場對《RO》的熱情與黏著度,遠高於我們韓國本土。」也因為這些年在地耕耘的豐碩成果,讓GRAVITY深信台灣是推動虛實整合娛樂的最佳據點。如今,除了插旗台北外,GRAVITY也已著手評估在高雄等地開設直營或加盟據點的可能性。展望未來,東南亞市場更是GRAVITY下一階段的重要戰略,他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我們都還在評估。希望從台灣出發,打造出一個深具亞洲文化的娛樂生活品牌。」

讓RO成為生活風格的代名詞

除了實體空間的拓展,「RO仙境傳說」也正在推動IP生活化工程。GRAVITY集團也與蝦皮、MOMO等平台開展新合作,並積極洽談餐飲、旅宿、服飾等異業聯名,一步步讓RO真正走入日常用品與潮流風格之中。

GRAVITY
GRAVITY

「我們在思考,RO是不是可以變成一種生活風格?一種讓你吃飯、旅行、運動,甚至購物時都能感受到快樂的方式。」金珍煥的語氣裡滿是期待。他也進一步透露,未來集團甚至有可能規劃推出小型主題樂園或主題館,以更多元形式貼近玩家的日常,讓這個陪伴玩家20年的虛擬角色群,能以更豐富的樣貌及姿態進入你我生活的真實世界。「因為看重與玩家長久的情感連結,我們希望他們的人生下一站,也能帶著RO一起向前走。」

在快速更迭的娛樂浪潮間,GRAVITY集團選擇用「生活實踐」重新定義遊戲與娛樂的價值。從經典《RO仙境傳說》的線上世界出發,穿越二十年的時空,走入真實空間、跨進家庭生活——他們的下一場冒險,才正要展開。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