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大老闆真的很難相處!想做他們的生意,一定要知道這3個「眉角」

亞瑟的業務筆記
2015-11-02
作者 亞瑟的業務筆記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大老闆和你我不一樣,像我們這樣從事業務工作的人,我們都是合作主義者。我們都相信人人平等,我們盡我們所能的平等對待別人,也期待著別人能平等地對待我們。大老闆則相信他是與眾不同的,他跟我們都不一樣,他有權利不遵守規則,他也認為他的成功就是因為不守常規而獲得的。至於他的不遵守常規,是否導致其他人的尊嚴或者權益受到了侵犯,他渾然不知,知道了也毫不在意。

我們都知道,不管自己公司內有成就的老闆或是其他大公司的主管,幾乎所有的大老闆都很難相處。大老闆、大亨、名人、大公司高階主管之所以難以親近,是因為:

1. 他們認為他跟你不一樣

每一個老闆的成功都來自於長時間艱困的努力,所以他們對自己的成就,內心都很驕傲,他們也都經歷過各種不同的人,和各種困難的事。他們裝模作樣,不與你主動往來,是因為他們和你沒有共同的話題,他們早已喪失與草民來往的能力。

2. 他們只喜歡跟對他事業有幫助的人,或者有名的人往來

因為這是可以增加他們的人生勳章。如果他們客客氣氣的跟你打招呼,那也只是用內心的傲慢,來表達他們膚淺的善意,表示他們這種尊貴的人,不在乎跟一個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往來。打完招呼後,其實他們的腦袋裡根本沒有你的影像或者資料。

3. 他們在某一部分有成就,就常常以為自己在每一方面都會有獨特的見解

他們希望你除了尊敬他們的努力,也要尊重他們在各個方面的見解。除非你的專業已經被你的產業認可了,他們才會認可了你的專業,否則他們仍然認為即使是在你專業的那部分,他們也都比你清楚。

大老闆都很難相處,但不代表我們就不需要跟他們相處。這些大老闆、大亨、名人、大公司高階主管,可能是我們的直接主管;可能是我們想爭取的客戶;可能是我們正在往來的供應商,這些人可能都是對我們現在工作、或者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

選擇了什麼樣的客戶,就選擇了什麼樣的未來,這件事對企業和個人都一樣。業務工作每個人都討厭與不守基本生活規則的大老闆往來,但是若要有更大的成績,我們都需要學習處理這種狀況,這是做更大生意的必經之路。

我們怎麼跟這些很難相處的人相處呢?

1. 解除我們自己的心理武裝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書裡提到;「窮人,當他們聽到別人成功,通常會加以評斷、批評、嘲諷,而且想把他們拉到自己相同的層次。要知道,你怎麼可能跟一個被你揶揄的對象學習到什麼東西呢?怎麼可能從他身上得到激勵?」

現代社會我們跟親戚見面的場合多半是在婚禮或是喪禮。日常生活,我們通常只跟自己生活條件接近的人往來。大老闆們也是只跟自己生活條件接近的人往來,因為有共同話題、彼此相處舒坦,沒有壓力。

有錢或成功都會給別人壓力,我們的成功也會給周遭朋友壓力的。當我們與大老闆相處時,我們的心理上會自動的保護我們,為了保護自尊,最簡單的心理機制就是開始論斷和批評。所以要與大老闆相處,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解除自己的心理武裝,不要批評成功人士,我們從事業務工作只需要保持一種警覺;如果有一天我們有了地位,我們的表現,不要和他們一樣!

我們沒有辦法讓大老闆明白人人平等的道理。但是我們自己要知道「做成生意就有尊嚴了,過程是次要的」。這對業務工作很重要,這是我們的信念,也是我們的自尊、自信之所在。

2. 提供即時、正確、高品質的訊息

大老闆多半沒有安全感,對身邊的人講的事情都會懷疑;大老闆喜歡掌控一切,他們希望能夠事先做好準備;大老闆喜歡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他們不希望有意外。他們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設定的程序走,這些原因是他們能有成就的原因。也是我們和他們相處的切入點。

受到敬重會讓大老闆覺得舒服。所以要贏得大老闆的信任,應該要顯示出對他的尊重。對老闆/大客戶最大的尊重,是讓他立刻收到所有他需要知道的事,連意外驚喜都不要給他們。

我們不僅要提供即時的訊息,讓大老闆可以做決策,而且我們也要提供高品質的內容。大老闆們有許多機會去接觸高階人士,取得重要的訊息。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提供高品質,有價值的內容,這些大老闆是不會在乎我們的。如果我們沒有什麼有價值的訊息要提供,那就閉上嘴巴吧!

大老闆們不喜歡等待結果,他們要的是你把資料主動提供給他們。即使好事臨門,也不要想隱瞞,不要想屆時給大老闆一個意外的驚喜。大老闆們不喜歡有意外,即使是驚喜,所以凡事都讓他們知道。企業家喜歡掌控一切的事情,所以在這個資訊工具發達的時代,我們與大老闆相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供正確和即時的訊息。

當然,當我們提供訊息時,我們不必以為自己做了多大的貢獻,不需要讓我們看起來比大老闆聰明。我們的工作是提供正確的訊息,讓大老闆可以做正確的決定。我們不是裁判,我們只要確定我們提供的訊息和服務是正確的就可以了。老闆的眼睛是雪亮的,大老闆是他決策成果的最後接受人,他比我們更清楚他的利益,他的壓力在哪裡,我們不需要質疑大老闆們的生意決策。

大老闆要掌握一切都在他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我們也要對於工作細節完全了然於胸,要「做一個『問不倒先生』,跟我工作有關的事情,問我都很清楚」,當我們能提供即時、正確、有用的訊息給大老闆們。自然的,我們就取得了一張進入上流社會的門票。

3. 幫大老闆們守密

大老闆們有錢,有權,有經驗。他們能夠聘請各種高級的人才為他們工作。由於他們的事業牽涉了大量的金錢和重要訊息 還有大老闆需要維持在外面的正面形象,他們不希望別人看到他們的病痛、他們的弱點,或者是財務上的困難,所以他們不會把工作交給那些沒有信任關係的人。他們能信任的只有少數人,所以要跟他們建立信任的關係,需要長期的培養。

大部份的企業家都是經濟動物,他們對生意以外的事沒有真正的興趣,也沒有幾個朋友。你不需要嘗試想要跟他們做朋友,除非他們自己想要跟你做朋友。如果我們要贏得大老闆的信任,就得夾著尾巴做人,處理事情時不能高調張揚,大老闆不會喜歡大嘴巴的人,除非他們要你傳遞一些訊息給別人知道(但也不會明講)。

所以,企業家不會去聘用或者升職那些會到處八卦公司事件,或閒弄老闆私人事件口舌的人。如果你要得到大老闆的信任,不要到處張揚你的工作內容,尤其牽涉這些大老闆的部分。不要以為他們不知道,自然有人會去跟他們講,你在外面講了些什麼!即使你的工作績效或服務很好,你也會失去他們對你的信任,這是職業道德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好爭議的。

要得到大老闆的信任,我們需要持續顯示我們對他的尊重,這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努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你覺得某些人有成為企業家的特質,在他還沒成功之前,就與他建立關係。

最後,最後,千萬不要以為你幫大老闆做了多少事,就指望他們給你特別好處。如果你這樣想,那真是對大老闆缺乏理解。許多大老闆都是喜歡占人便宜的,別人排隊,他就要插隊;大老闆即使才吃完老虎肉,但若是有機會,這時小貓他也會抓來吃,這是他們的天性;更可怕的是,他並不覺得自己在占人便宜。能夠與鯊魚游泳,而不被鯊魚吃掉,就是高手了。

鐘鼎山林,人各有志。人,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恬淡的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我們選擇了業務工作,與大老闆們相處,就是工作能力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做有錢人生意的3個「眉角」:打造稀有、滿足需求、強調價值

圖片來源/kris krüg via flickr, CC licensed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Make Taiwan Great Again|顏志光與aeroride的信任實驗

2025-09-10 經理人X敦謙快線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全球資本重新洗牌、本土創業生態尋求出路的當此刻,台灣正逐漸醞釀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不靠矽谷、不等外資,而是由在地資本、在地品牌與在地創業者共同編織的成長網絡。當大型創投收緊佈局,國際資金回流母國,對早期創業者來說,找到一位願意理解、願意陪伴的投資人,變得比以往更為關鍵。

陪跑式創業投資,為團隊敲開正確的資源大門

「我不缺機會去追求成功,但我更在意,能不能打造一個讓更多人成功的環境。」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這樣說。

他談的不只是投資,而是一份責任的傳承,希望為下一代創業者鋪路,讓成果能被更多人分享。過去,他曾是雀客國際酒店集團與敦謙國際智能的早期投資人,如今這兩個品牌皆已在各自領域成長茁壯、創造聲量。這些成功案例,更讓他篤定,真正的伯樂之所以可貴,不在於收割成果,而在於陪伴創業者走過成長的每一步。在顏志光看來,陪伴型投資不是對報表的斤斤計較,而是在關鍵時刻送上最需要的資源,為團隊敲開正確的大門,也在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中,陪他們走向成功。 「像 aeroride想切入銀行通路,我就幫他敲門,但敲完之後是團隊自己去談、去拿下機會。」

他口中的 aeroride,正是台灣首家整合機場接送、海外接送、機場貴賓室、環宇禮遇通關、旅平險與 eSIM 服務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如同他早年投資雀客與敦謙時所展現的眼光一樣,他在 aeroride 身上,看見了產業數位轉型的契機。

台灣過去的機場接送市場長期存在服務分散、流程繁瑣、體驗斷裂等問題,aeroride試圖從「最後一哩」重新定義出行的體驗,讓搭乘成為一種被照顧、可預期的完整體驗。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以自身的駕駛經驗為基礎,搶進第一線傾聽顧客聲音,目前已帶領團隊將服務拓展至全球18個市場。營收、毛利、訂單數與會員數都呈現穩定成長。

在顏志光眼中,商業模式可以被複製,但創辦人的領導特質卻無法仿造。他強調,正直、堅持與使命必達,是他願意投入資源的關鍵。「像 Charlie(楊翊軒)就很有行動力、使命必達,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打造信任共創的台灣模式

楊翊軒自述,自己沒有說服投資人的技巧,也不習慣「演戲」。從方向盤出發的他,靠著四萬趟服務經驗,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留學生,都從一次次接送裡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尊重細節、以人為本的出行系統。

「我們的 APP 讓旅客能決定每個細節:駕駛如何稱呼乘客、車上準備什麼飲品,甚至一些臨時的小代購需求,都能被滿足。」楊翊軒說。這份對細節的敏感,讓 aeroride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品牌黏著度,也讓顏志光格外欣賞。他也談到,在與顏志光的合作過程中,最珍惜的是對方的信任與尊重。「顏董幫我們敲了很多重要的門,我也都很戰戰兢兢去完成,不能丟他的臉。」這份信任成為持續擴張的後盾,也說明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的不是監控,而是舞台。

作為 aeroride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 (Bart) 分享他作為產業方的觀察。「旅宿產業需要新的服務來創造體驗差異,而 aeroride的服務剛好契合我們的痛點。」他坦言,當時楊翊軒是主動來敲門的團隊,「市場上的選擇其實很多,不管是 USPACE、 UGO、 55688,還是傳統的肯驛,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真正第一個做到、而且真的解決問題的,是 aeroride!」

不僅如此,戴東杰也在關鍵時刻扮演引介者的角色,牽起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連結。「當時我覺得 aeroride的服務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便介紹他給顏董,沒想到他們的理念一拍即合。」這場看似無心插柳的結盟,意外構成一種嶄新的三角架構,以在地品牌為應用場景、創業者為執行者、資本方為後援,三者彼此信任且資源共享,展現出「在地資本 × 在地品牌 × 在地新創」的文化共振與實踐可能。戴東杰始終相信,新創團隊最需要的不是被檢視的框架,而是被信任的空間。他強調,他並非要找最會說服人的人,而是要找「最願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中頁.jpg
由左至右分別為:雀客國際酒店集團創辦人戴東杰、唯福投資董事長顏志光、 aeroride創辦人楊翊軒,因為對創業有共同的理解及願景,一拍即合,開啟在地品牌 × 創業者 × 資本方,以信任為基礎的合作模式。
經理人

打造承接創業夢的本土育成平台,共築創新藍圖

如今,這場關於資本與創業的跨域對話,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彼此對「人」的信任。顏志光透過走訪世界各地的交流觀察到,無論是紅杉資本的分拆海外業務或 Y Combinator的策略轉變,都恰恰是台灣資本市場該把握的絕佳機會。

他亦表示,將持續關注創業育成,更期待能將觸角延伸至校園內,從更源頭開始注入資源與量能,協助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的穩健成長。「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基金,而是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創業夢想的環境,一個讓創業者有資源、有陪伴,也能面對真實市場的育成場域。」顏志光語氣平實卻帶有深遠的決心。他希望未來能協助建立更「接地氣」的育成平台,讓創業是能接受真實市場挑戰的項目。

此刻,由楊翊軒一手打造的 aeroride正是顏志光實踐這份理念的第一步。這場投資,將不只是財務數字上的往來,更是他為年輕人提供舞台、為台灣新創注入活水與活力的具體行動。透過將資源投向一位他所認可、具備「正直」與「使命必達」特質的創業者,顏志光正與一群有志青年打造一個共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為台灣的未來描繪一個更具文化底蘊的可行藍圖。

3.jpg
經理人

經理人 x aeroride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