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向主管報告業績,多計算這個數值更能展現專業!

2016-06-22 整理‧撰文 韋惟珊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如果能先知道每個決定造成的影響,是不是就更容易繞開錯誤的方案,讓每一次的選擇帶來比較正面的結果?

這個「可能的影響」,在統計中被稱做「期望值」。當你在做決定前,都先透過期望值的計算,把可能的報酬數值化,就能輔助你做出比較好的判斷和行動。

比方說,要向主管回報業績,你通常是把已簽約的金額加總起來,然後告訴上司,「這個月過了一半,目前業績是5萬元,按照計畫進行,到月底就能達到10萬元的目標」。

不過,《成功主管都要懂得數字思考》作者香川晉平提醒,這個預估業績的方法並不精確。

你應該要同時考量正在進行、尚未簽約的案子,並且根據各個案子的成功機率,推測可能賺進的業績──也就是計算出每個進行中案子的可能報酬(期望值),才能精準預估成果。

精確的報告業績,要連還沒談成的案子也算出期望值

想更精確地推估業績,你必須先根據案子的執行階段,來預估結案機率。如果案子即將簽約,結案率可視為8成;審查中的案子結案率約5成;還在交涉中的案子,結案率可設為3成。

你只要檢查每個案子進度,就能知道結案機率,再乘上案子的簽約金額,才會是該案子可能賺到的錢。

有了期望值的概念,在準備業績報告時,除了已經拿到的5萬元合約,手上還有3個案子在進行,簽約金額分別為4萬元、3萬元、2萬元,執行進度分別處於交涉中、審查中、即將簽約。

你就可以這麼說,「目前已明確賺進5萬元,手邊的客戶可能帶來的業績是4萬3000元(4萬×30%+3萬×50%+2萬×80%),對照營收目標10萬元,還差7000元的新案子就可以達標。」並據此規畫行動。

將預期業績拆解成各個案子的預期報酬,就是期望值的應用。而拆分一件事情的各種結果,根據它們可能發生的機率做出推測,再據此做出選擇和行動,比憑著經驗法則來得精確。

延伸閱讀 / 不用Excel函數也可以運算?「小計」幫你一次完成資料分類統計

圖片來源 / pexels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