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Wpcpey via Wikimedia

如果機場給你經營,該怎麼提高營收?跟管理者學策略思考的方法

2017-12-07 採訪‧撰文 陳彥丞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看「數據」,是高階經理人必備的能力,企業裡大大小小的決策幾乎都與數據連結,市占率、顧客滿意度、營收占比等等,都是經理人常拿來討論的數字。但在每天與數據為伍的飛利浦照明事業總部品牌策略分析總監Cortilia Lin眼中,光是看這些「營業數字」,絕對不足以精準掌握顧客需求、解決企業問題。

在他的定義裡,「數據」不只是財務上的金額和比率,還有許多質化的資料,都有機會運用更科學的方式轉換成能夠幫助決策的數據。

舉例來說,她曾為了推廣智慧城市議題,試圖製作一份意見領袖的名單,但學者、媒體記者等的影響力,並沒有明確量化指標可參考。她的解法是:蒐集了網路上所有關於智慧城市的相關文章與期刊,撈出每篇文章的作者,之後再回頭搜尋他們的著作出現在哪些媒體期刊、是否有被他人引用,依照期刊的重要性給予權重、排出順序,最終產出一份行銷部想推廣智慧城市議題,就必須接觸的意見領袖名單。

不過,該怎麼想到要蒐集哪些數據,才有助於經營?

數據是用來解決問題,所以你得先「定義問題」

Cortilia表示,想從數據掏出「黃金策略」,空有一堆資料還不夠,「你要先定義目標。」

她以過去協助的機場為例,該機場的營收來源有轉機停靠費用、機場內商家租金等,為了優化營運情形,它們蒐集了大量數據,包含總旅客吞吐量、各國旅客出入境人數、定期經營的航線數量、轉機乘客數量等等,卻始終不知道該如何從數據看出「提升營收」的方法。

經過Cortilia的分析,認為機場最主要收入來源是「轉機的停靠費用」。因此,她把目標鎖定在「增加停靠飛機的數量」,利用航班乘客轉機目的地為主要數據,並分配不同停靠點、重新設計轉機動線,讓轉機流程能夠更加順暢,增加各間航空公司願意在該機場轉機的意願。

很顯然,企業必須先有主要的目標,也就是最想解決的痛點或達成的效果(提高營收),才能去思考哪些數據能夠協助決策。如果只是單純大量蒐集數據,卻找不到可以運用的情境時,數據的價值只會停留在想像的階段。

研究顧客的購物旅程,決定要深入挖掘哪些數據

除了從企業的痛點和目標下手,Cortilia平時也會監看顧客對品牌的觀感跟看法,以及對產品、服務的評價。

這絕不是看單一的「顧客滿意度」而已,她會 拆解顧客在消費旅程中的每個細節 ,在購買前、購買當下、購買之後各自有哪些意見和評價,全數蒐集進資料庫,再進行分析和判別,才不會錯過任何更能滿足顧客的機會。

接下來,要 留意真正能左右顧客購買決定的接觸點(touchpoint) 。她舉例,某支產品在韓國與泰國皆有上市,在研究了顧客消費旅程後,發現兩地的顧客在網路上瀏覽過這支商品後,要到實體店面購買卻發現缺貨,將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消費行為:韓國顧客會直接買架上有的、心中第二順位的品牌,但泰國顧客則會轉往其他通路,一定要買到特定產品。

從這些行為分析,Cortilia下的判斷是,韓國顧客決定購買的關鍵接觸點,是「實體店」有沒有進貨,必須蒐集更多實體通路的消費者行為數據,而泰國顧客決定購買的接觸點是在「網路瀏覽」,要花更多力氣蒐集線上訊息傳遞、瀏覽時間等數據,進一步深挖在網路世界影響品牌偏好的方法。

她強調,現在企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如何打造優秀的顧客體驗,是能否殺出重圍的關鍵之一。因為你的商品和別人沒有太多差異時,附加價值才是顧客考量的重點,能掌握各個環節的數據時,便可根據這些資訊,改善原有的體驗,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繼續閱讀 數位化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善用工具,AI賦能:台大教授陳縕儂談如何養成無法取代的靈活韌性

2025-08-15 經理人X三星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工智慧不僅橫掃教育、科技與創新產業,也加速改寫商業競爭格局——從中小企業的營運效率,到跨國企業的策略布局,AI 導入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指出,未來組織將走向多節點的轉換與整合,科技應協助管理者釋放時間、激發創造力,讓工作者在快速變動中保持敏捷與連結。

在這波 AI 浪潮中,高階主管如何在人才布局上做出不被淘汰的決策?又該如何善用工具,為轉型創造優勢?成功的領導者往往從自身開始改變,以身作則定義「人機協作」的管理哲學,並透過科技,在變動中活出餘裕。

在不確定中仍能思辨與轉換

談起投身 AI 領域的起點,陳縕儂笑說,真正的啟蒙其實來自童年時讀的一本《漢聲小百科》。「裡面描述未來世界的想像,例如智慧聲控助理、居家機器人、無人駕駛⋯⋯這些1980年代的幻想,讓我對人工智慧產生了很深的興趣。」

博士求學期間,正值 AI 的冷卻期,儘管業界機會不多,她仍選擇堅持。「當時大家對這個領域還沒那麼關注,但我就是對語意辨識很有興趣,想研究讓機器聽懂人話的方法。」她坦言,後來 AI 崛起只是時機上的幸運,真正驅動她的,還是對這個領域的熱情。

過去曾被媒體以「放棄美國微軟千萬年薪、回母校教 AI」作為報導標題,但對她而言,這並非勇敢或犧牲,而是更貼近人生期待的選擇。「比起高薪,我更在乎生活的快樂感、與家人距離的親近,還有在學術圈可以自由決定研究方向、與企業合作的彈性。」

「我常提醒學生,要學會問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用工具的目的,是解決什麼問題?」她強調,不是為了趕上潮流而跟風選擇,而是從理解自身需求出發,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在變動中保有彈性。她也以自身為例,善用適合自己的工具,透過 AI 與多工處理功能,讓生活與工作角色得以靈活切換;例如近期使用 Galaxy Z Fold7 時,她特別欣賞可摺疊設計與分割畫面功能,能因應日常不同角色轉換,從備課、開會到研究討論都更加從容順手。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展開後8 吋大螢幕,支援多視窗並行作業,彈性應對各種工作環境,隨時隨地化身為個人最佳行動工作室。
經理人

「我本來就習慣雙螢幕操作,它讓我在移動中也能延續這個習慣,像是隨身的行動工作室。」陳縕儂分享,無論是在教室間穿梭、開會路上查找文件,或在出差途中修改簡報,Galaxy Z Fold7 都能隨時展開 8 吋 AMOLED 大螢幕,分割畫面同時查資料、做筆記,工作不中斷;收合後則回到輕巧的 Bar type 直立手機,方便單手操作與日常通訊。8.9mm 收合厚度與 215g 的輕量設計,讓她在多工處理與攜帶便利之間享有完美平衡,「打開是大螢幕,合起來就是直立手機,真的很方便!」

AI 賦能創新突破、游刃有餘

除了硬體的多工表現,陳縕儂也重視 AI 是否能理解人類語境、支援思考與決策。這也是她與學生林彥廷推動本地語言模型 Taiwan-LLM 與 Project TAME 的初衷——讓 AI 理解台灣人說的話。

「過去台灣資料在語言模型訓練中相對稀少,AI 很難理解我們日常語言中的文化隱喻、潛台詞與情感脈絡。」她指出,許多語境需要仰賴常識與在地經驗,這也是人類目前仍保有的優勢。「資料愈完整,AI 就愈有機會像人類一樣思考與判斷。未來若能有更彈性的資料開放政策,也有助於本土語言模型發展。」

回到日常應用,陳縕儂分享她使用 Galaxy Z Fold7 的經驗。Galaxy AI 提供多項輔助功能,例如「筆記助理」可將會議錄音轉錄為文字並整理摘要,讓她在備課與簡報準備時能快速掌握重點;「寫作助理」可協助潤飾語句、進行翻譯,提升內容處理的效率;而「通話助理」則能即時將語音通話內容轉為文字,方便後續紀錄與彙整。

三星 x 經理人_Allen-7686 2 (1).jpg
Galaxy Z Fold7 以輕盈、直覺的方式展開 AI 互動,為工作與生活帶來全新可能,成為在變動時代中展翼前行的最佳夥伴。
經理人

此外,Galaxy Z Fold7 也搭載 Gemini Live 的「即時視覺對話」功能,不僅能開啟鏡頭即時辨識周遭畫面,也能讀取螢幕上的內容,並透過口語互動即時給出回應與建議。

陳縕儂表示,她期待在未來出國旅遊時能派上用場,例如在博物館參觀時,透過鏡頭就能獲得展品的即時解說與延伸資訊;或是在街頭遇到陌生招牌、菜單時,即可即時翻譯並理解內容,雙螢幕同步顯示雙語對話,讓溝通更順暢。

她也笑說,旅行中總免不了拍照與分享,尤其與家人出遊合照時,經常希望構圖完整、同時又能適配社群限時動態的尺寸;而Galaxy Z Fold7 的 AI 背景擴增功能正好解決了這個小困擾,當拍攝畫面為 4:3 時,系統會智慧延展為 16:9,不需裁切就能直接上傳,保留畫面細節與氛圍,一鍵就能與親友分享當下的美好。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搭載 Gemini Live,開啟鏡頭後,即可透過AI 即時辨識畫面並以智能語音即時做出回應,扮演可靠的貼身助理。
經理人

給 AI 時代工作者的建議

身為教師,陳縕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會不會被 AI 取代?」對此,她總是鼓勵學生先去接觸 AI、理解它,再來思考自己能如何與它協作。「我曾出過一個作業,請學生出一個題目給 AI,觀察它能不能寫出正確答案,並學會怎麼修正、怎麼引導。你沒有程式設計的背景知識,怎麼知道 AI 做得對不對?AI 若做不對,你如何像老師一樣引導它做對?」

在她眼中,AI 時代下最珍貴的能力,不再是背誦知識,而是「終身學習與批判性思維」。能否持續學習、能否自我監督,才是工作不被取代的關鍵。「現在被替代的,多是重複性高、規則清楚的事情;而能成為 AI Manager、指揮 AI 的人,才會在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她也呼籲:「不要害怕嘗試,Open mind 一點!」陳縕儂鼓勵更多人主動接觸 AI、熟悉 AI,無論是規劃旅程、整理資訊,或是與家人朋友的溝通聯繫,因為用過就知道,它沒有那麼難;甚至當你願意讓它走進日常,就會發現它並不遙遠,也能啟發更多創意與可能。

正如 Galaxy Z Fold7 在摺疊與展開間切換自如,映照陳縕儂在教學、研究與生活多重角色中的靈活轉換——AI 時代的競爭力,不只在知識,更在於運用科技放大自身價值,讓生活與工作同樣展翼前行。

三星 x 經理人
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右)對於AI的啟蒙來自於童年時讀的《漢聲小百科》,左為《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經理人

了解更多:https://pse.is/7zw6n4

經理人 X 台灣三星電子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