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金錢可以收買人心?你經常搞錯的3個思考謬誤

2013-05-17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以《思考的藝術》一書出名的瑞士作家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向心理學、哲學與企管等領域借光,以思考偏誤的揭示,幫助讀者避開想法上的陷阱。他即將推出的續篇中,從思考延續至行為,以下選取3個常見的行為錯誤,讓你活得更聰明。

1.勞力辯正(Aufwandsbegründung)
你投入越多,價值越高?

愈難的入學考試,隨之而來的驕傲感愈高;親手組裝的家具,比昂貴的名牌家具更有價值。這是IKEA效應。當你對某事投入大量心力時,容易高估成果的價值,請試著用客觀的態度評估「結果」就好,你相信必須念個MBA,但它真的這個值得嗎?你費時5年完成的小說,沒有出版社感興趣,或許它真的沒那麼好看?

延伸閱讀:##邏輯思考3技巧,促成討論高效率

2.誘因排擠(motivation crowding)
金錢萬能?錢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托兒所有個問題:家長無法準時接走孩子。因此所長決定,對遲到的父母收取額外費用,結果遲到人數不降反升。事實是,托兒所的罰款,讓他們之間轉為金錢關係,遲到開始合法,畢竟我為遲到付出代價。所有人們非出自金錢動機所從事的行為,會因為報酬而瓦解這個意願。只要是出自熱情或使命的工作,就別想用金錢收買。

3.冪次法則(power law)
「平均」概念,不適用於充斥極端的社會?

「這是一條平均深度1公尺的河流。」聽起來渡河無礙,但其實河邊可能僅數公分深,中間水域卻達10公尺深,若依賴平均深度,會發生滅頂之災。在一個日益複雜的世界,分布的不規則性愈來愈高,數學家稱此現象為冪次法則:由於分布愈趨極端,平均的概念失去意義。下次你聽到「演員平均收入很可觀」,別忘了僅少數演員超過百萬收入,卻有成千上萬演員在最低生存邊緣掙扎。

繼續閱讀 思考術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