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鎖國230年,開國1年?為什麼日本企業開始雇用外國人才?

2015-04-29 合作轉載 《WorkLifeinJapan》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年來,越來越多日本企業直接到國外徵才,所以最近在台灣也常有日本人力仲介直接到台灣辦說明會的例子。以在PTT上PO徵才文的就有 Recruiting Holdings、e-Jan Networks Co、旭化成、Toshiba、樂天、日本荏原製作所、日本太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三井物產等。

為什麼這幾年日本企業到國外徵才的舉動頻繁? 雖然這些日本企業的策略或多或少有些差距,但這個舉動最核心的想法是目前全世界人才的流動越來越快速,日本企業接下來若是想要跟其他歐美或者是新興國家的企業競爭,不引進優秀的跨國人材的話是不行的

而將這個理念作的最極致的是目前日本國內最具有話題性的企業 - 武田藥品

武田藥品是日本國內的第一大藥廠,創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日本傳統企業的代表之一。但是從去年六月,公司從外面空降了一個法國籍的社長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而且管理階層也作了大規模的變動,引進了許多非日本籍的經營者。最近一期Nikkei Business的封面就是放了武田藥品會長跟社長的照片。標題是「鎖國234年,開國第1年」!

到底武田藥品做了什麼?

史上最強企業大改革: 管理高層、部長級大量空降外籍經營者

武田藥品讓大家見識到了什麼叫作「海外徵才」。原本是一家徹徹底底的日本傳統企業,去年從競爭對手GSK挖來法國籍的Christophe Weber擔任COO,而且Christophe Weber不是空降的唯一一人。還包括CFO (Francois Roger,法國籍)、研發部分的最高負責人(タチ山田,日裔美籍)、生產供給部分的最高負責人(Thomas Wozniewski,德國籍)等。整個公司最高管理階層 (TET, Takeda Executives Team) 16個人裡,8個是從外部找來 (且都為非日本籍),還有2個是從購併公司拉上來的(也是非日本籍),整個團隊外國籍的人士占了大半。

變動的只有最高管理階層嗎? 當然不是,武田藥品將公司的所有管理職全部重選。在武田藥品內部依疾病領域分成六個部門 (DDU, Drug Discovery Unit),六個部門負責人裡,有5個都是非日本籍的。

除了之外,武田將manager階層的人數減少20%,每一個manager都重新interview,按照實力來決定是否適任。重整的結果,武田藥品將35名年輕有潛力的社員升上來作manager。原本一名女性管理者都沒有,重整完後變成將近有10名的女性經理。(原本的管理者被調派到其他部門,或者被迫離職)

為什麼要用外國人? 內部缺乏跨國經營的國際人材

這樣的轉變全部來自於目前武田藥品會長 長谷川的決定。當了11年的社長(COO),在去年6月選定接班人時,決定交棒給外部來的CEO,並坦承原因在於內部的後繼者沒有能夠交棒的人選。

為什麼沒有能夠交棒的人選? 長谷川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人選?

關鍵字是「經營海外市場」

原本武田藥品光靠「プロプレス」的抗高血壓藥品等四個藥品為主力,一年營收就超過1兆日幣,但從2010年開始,這些藥品的專利保護期限相繼到期,在其他廠商也加入製造販售的情況下,使得業積掉到三分之一不到。面對這樣的情況,長谷川從2008年開始就執行了兩次大的併購 ,2008年收購了美國藥廠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又於2011年收購了於世界70個國家販售藥品的瑞士藥廠Nycomed 。目標相當的明顯,想要透過開發國外市場來解決藥品專利相繼到期導致業績大幅下滑的難題。

但在購併了兩個國際藥廠之後,長谷川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武田日本的總公司裡,沒有可以帶領、運用這些購併的公司、管理全球的業務、並和其他世界藥廠對抗的跨國管理人材。日本駐外的幹部不在少數,但是擁有整合跨國研發、業務的管理人材卻是少之又少。後來武田藥品又在美國發生了不實廣告的訴訟案,賠償金額高遠6000億日幣,讓長谷川下了決定,採用外部的國際經營者。

為什麼日本人不行? 外派經驗未能轉成能力

武田藥品裡也有許多日本人有外派的經驗,為什麼不能用這些日本人呢?

很多日本企業培養出來的管理人材都只能適用於自己的公司 (而且是日本限定)。因為通常這類日本企業,雖然一樣會把人外派到其他國際去歷練,但都常都是公司幫忙安排好到本地,在那邊待到時間到就回來,不會積極去開發當地的network。例如常有的狀況是,被派到中國好幾年的日本人,但在工作上完全不用中文、也不參加中國人的network,因為客戶通常是日本企業,公司內部也大都是跟日本人討論作決策。

以武田藥品的例子來說,原本日本國內接棒呼聲最高的本田,有到美國當過武田藥品美國分社社長的經歷,但是「有海外經歷並不等於有能力可以經營海外事業」「外派到國外,以leader的身分帶領當地團隊,完成交待任務、或作出改變的能力來說,日本人相對於外國人才來說還是有不足的地方」(是長谷川社長作出的判斷)。

不僅如此,本田出任美國社分長是50歲時的事,而且是他第一次擔任海外部門負責人的經驗,反觀Christophe Weber在GSK時期,29歲時就被付與country manager的任務,負責管理7個國家的業務。

講到頭來,其實企業無不就是要找有特定能力、可以幫企業達成任務的員工(或經營者) 。

過去自己常以為到國外工作最重要的是外語能力。的確外語也是一種特定能力,而在日本也有許多企業的確偏好會英、日甚至是中文等多國語言的人材,因為透過這些人才可補足、加強日本對外溝通的弱勢。

但在日本工作一段時間後,覺得相較於語言能力,專業能力 (尤其是別人沒有的專業能力)才是真正能在公司保住位子或者是往上爬的勝負所在。以經理人來說的話,有沒有辦法在國外、帶領不同文化的團隊,在國外的組織裡產生變化、改革的能力,相信遠比會不會講國外的語言來的重要

所以,在考慮來日本(海外) 工作時,除了擔心你的外語能力之外,更應該做的是想想如何加強自己的專業,製造自己的競爭優勢。



(本文出自於《WorkLifeinJapan 日本 ‧ 職場 ‧ 生活 ‧ 趨勢》,原文請點此。)

圖片來源 / hira3 via Flickr, CC Licensed

繼續閱讀 接班
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善用工具,AI賦能:台大教授陳縕儂談如何養成無法取代的靈活韌性

2025-08-15 經理人X三星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工智慧不僅橫掃教育、科技與創新產業,也加速改寫商業競爭格局——從中小企業的營運效率,到跨國企業的策略布局,AI 導入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指出,未來組織將走向多節點的轉換與整合,科技應協助管理者釋放時間、激發創造力,讓工作者在快速變動中保持敏捷與連結。

在這波 AI 浪潮中,高階主管如何在人才布局上做出不被淘汰的決策?又該如何善用工具,為轉型創造優勢?成功的領導者往往從自身開始改變,以身作則定義「人機協作」的管理哲學,並透過科技,在變動中活出餘裕。

在不確定中仍能思辨與轉換

談起投身 AI 領域的起點,陳縕儂笑說,真正的啟蒙其實來自童年時讀的一本《漢聲小百科》。「裡面描述未來世界的想像,例如智慧聲控助理、居家機器人、無人駕駛⋯⋯這些1980年代的幻想,讓我對人工智慧產生了很深的興趣。」

博士求學期間,正值 AI 的冷卻期,儘管業界機會不多,她仍選擇堅持。「當時大家對這個領域還沒那麼關注,但我就是對語意辨識很有興趣,想研究讓機器聽懂人話的方法。」她坦言,後來 AI 崛起只是時機上的幸運,真正驅動她的,還是對這個領域的熱情。

過去曾被媒體以「放棄美國微軟千萬年薪、回母校教 AI」作為報導標題,但對她而言,這並非勇敢或犧牲,而是更貼近人生期待的選擇。「比起高薪,我更在乎生活的快樂感、與家人距離的親近,還有在學術圈可以自由決定研究方向、與企業合作的彈性。」

「我常提醒學生,要學會問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用工具的目的,是解決什麼問題?」她強調,不是為了趕上潮流而跟風選擇,而是從理解自身需求出發,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在變動中保有彈性。她也以自身為例,善用適合自己的工具,透過 AI 與多工處理功能,讓生活與工作角色得以靈活切換;例如近期使用 Galaxy Z Fold7 時,她特別欣賞可摺疊設計與分割畫面功能,能因應日常不同角色轉換,從備課、開會到研究討論都更加從容順手。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展開後8 吋大螢幕,支援多視窗並行作業,彈性應對各種工作環境,隨時隨地化身為個人最佳行動工作室。
經理人

「我本來就習慣雙螢幕操作,它讓我在移動中也能延續這個習慣,像是隨身的行動工作室。」陳縕儂分享,無論是在教室間穿梭、開會路上查找文件,或在出差途中修改簡報,Galaxy Z Fold7 都能隨時展開 8 吋 AMOLED 大螢幕,分割畫面同時查資料、做筆記,工作不中斷;收合後則回到輕巧的 Bar type 直立手機,方便單手操作與日常通訊。8.9mm 收合厚度與 215g 的輕量設計,讓她在多工處理與攜帶便利之間享有完美平衡,「打開是大螢幕,合起來就是直立手機,真的很方便!」

AI 賦能創新突破、游刃有餘

除了硬體的多工表現,陳縕儂也重視 AI 是否能理解人類語境、支援思考與決策。這也是她推動本地語言模型 Project TAME 的初衷——讓 AI 理解台灣人說的話。

「過去台灣資料在語言模型訓練中相對稀少,AI 很難理解我們日常語言中的文化隱喻、潛台詞與情感脈絡。」她指出,許多語境需要仰賴常識與在地經驗,這也是人類目前仍保有的優勢。「資料愈完整,AI 就愈有機會像人類一樣思考與判斷。未來若能有更彈性的資料開放政策,也有助於本土語言模型發展。」

回到日常應用,陳縕儂分享她使用 Galaxy Z Fold7 的經驗。Galaxy AI 提供多項輔助功能,例如「筆記助理」可將會議錄音轉錄為文字並整理摘要,讓她在備課與簡報準備時能快速掌握重點;「寫作助理」可協助潤飾語句、進行翻譯,提升內容處理的效率;而「通話助理」則能即時將語音通話內容轉為文字,方便後續紀錄與彙整。

三星 x 經理人_Allen-7686 2 (1).jpg
Galaxy Z Fold7 以輕盈、直覺的方式展開 AI 互動,為工作與生活帶來全新可能,成為在變動時代中展翼前行的最佳夥伴。
經理人

此外,Galaxy Z Fold7 也搭載 Gemini Live 的「即時視覺對話」功能,不僅能開啟鏡頭即時辨識周遭畫面,也能讀取螢幕上的內容,並透過口語互動即時給出回應與建議。

陳縕儂表示,她期待在未來出國旅遊時能派上用場,例如在博物館參觀時,透過鏡頭就能獲得展品的即時解說與延伸資訊;或是在街頭遇到陌生招牌、菜單時,即可即時翻譯並理解內容,雙螢幕同步顯示雙語對話,讓溝通更順暢。

她也笑說,旅行中總免不了拍照與分享,尤其與家人出遊合照時,經常希望構圖完整、同時又能適配社群限時動態的尺寸;而Galaxy Z Fold7 的 AI 背景擴增功能正好解決了這個小困擾,當拍攝畫面為 4:3 時,系統會智慧延展為 16:9,不需裁切就能直接上傳,保留畫面細節與氛圍,一鍵就能與親友分享當下的美好。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搭載 Gemini Live,開啟鏡頭後,即可透過AI 即時辨識畫面並以智能語音即時做出回應,扮演可靠的貼身助理。
經理人

給 AI 時代工作者的建議

身為教師,陳縕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會不會被 AI 取代?」對此,她總是鼓勵學生先去接觸 AI、理解它,再來思考自己能如何與它協作。「我曾出過一個作業,請學生出一個題目給 AI,觀察它能不能寫出正確答案,並學會怎麼修正、怎麼引導。你不會程式,怎麼知道 AI 做得對不對?」

在她眼中,AI 時代下最珍貴的能力,不再是背誦知識,而是「終身學習與批判性思維」。能否持續學習、能否自我監督,才是工作不被取代的關鍵。「現在被替代的,多是重複性高、規則清楚的事情;而能成為 AI Manager、指揮 AI 的人,才會在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她也呼籲:「不要害怕嘗試,Open mind 一點!」陳縕儂鼓勵更多人主動接觸 AI、熟悉 AI,無論是規劃旅程、整理資訊,或是與家人朋友的溝通聯繫,因為用過就知道,它沒有那麼難;甚至當你願意讓它走進日常,就會發現它並不遙遠,也能啟發更多創意與可能。

正如 Galaxy Z Fold7 在摺疊與展開間切換自如,映照陳縕儂在教學、研究與生活多重角色中的靈活轉換——AI 時代的競爭力,不只在知識,更在於運用科技放大自身價值,讓生活與工作同樣展翼前行。

三星 x 經理人
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右)對於AI的啟蒙來自於童年時讀的《漢聲小百科》,左為《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經理人

了解更多:https://pse.is/7zw6n4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