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馬安奇

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

主管常犯的錯誤:挑剔部屬缺點,卻看不見自己管理的盲點!


有一次,與一位外商公司總經理碰面,她聊到,台灣主管對自己及部屬永遠都覺得做得不夠好,即便已做到99.9分,只差0.1就一百分,還是覺得不夠好。
老外老闆不同,很會鼓勵人,常常能換一個角度看事情,營造企業的正面氛圍。哪怕只是進步0.1,都會喝采!看在台灣人的眼中,難免覺得誇張:「這事,也要慶祝?」
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在《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書中提到這個故事,她反省之後,發現自己真的是一位擅長雞蛋裡挑骨頭的主管。假如部屬承認某件事有三個地方做不好,她永遠都可以再為對方多指出三項錯誤。
為了鼓勵部屬,王文靜好幾次試著換個角度解讀部屬不完美的成果,但是,她還是找不出值得大聲喝采的0.1究竟藏在什麼地方!於是,她請一位同仁幫忙,借對方的眼,問對方具體看到了哪些優點。幾次之後,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模式,雖然沒辦法立刻改正,但是,先做到自我覺察,後續調整、練習才會更加聚焦。
「我只是想給自己一個功課:更仁慈對待自己,更寬厚的看待願意改變的人。」她認為,不吝於鼓勵的領導風格,如果用在行事馬虎的組織,很難產生成果;但是,如果用在績效、運作都很成熟的公司,反而可以刺激員工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最終受益的還是組織。
另一個常見的領導問題是:很多高階主管往往只看到員工的缺點,卻看不出自己的盲點。
隨著職務升遷,很多主管動腦的時間愈來愈多,動手的時間愈來愈少,由於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閉門造車,根據數字分析和管理報表做決策,結果讓自己離業務現場愈來愈遠,離第一線員工也愈來愈遠。
「這是一個微妙的轉變」,王文靜說,如果領導者沒有意識到這個管理盲點,學習拿捏走入現場與報表管理之間的平衡,永遠都會把真正重要的事擺錯順序。
對於業務主管來說,「現場」就是顧客所在之處;對於行政主管而言,「現場」就是在第一線兢兢業業服務的同仁;就算是產品線主管,同樣也不能離開消費者。
很多主管總是認為:現場等有空再去巡視就行了。假如決策做得好,現場就會按照自己設想順利運作,然而,「一個沒有現場感的管理者,無異於失去眼、鼻。」若是無法超脫自以為是的盲目決策,主管的格局、發展恐怕就此卡關。
因此,領導者有必要時時檢討:「我遠離現場有多久?做出多少已脫離現場感的決策而不自知?」王文靜說:「終究,我們都是先成為一個個人,才成為主管。」
延伸閱讀
光有頭銜有什麼用?沒做到這7件事,別說自己是個「領導者」!
如何讓「領導力」更有感並且更有效?
不是員工無能,而是你用錯了方法,讓他們只願「低頭拉車」,而不肯「帶頭引路」!
本文取材自《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商業周刊
圖片來源Pioneer Library System via Flickr, CC Licen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