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管從執行轉向管理,忽略的往往不是大決策,而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你是否也不經意踩過這些地雷,卻渾然不覺?
大多數的管理理論會提及,如果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要先改變他的動機。所以當員工沒把事做好,主管會把原因歸結在員工沒用心,也就是動機不足,只要幫員工找到激勵他的方法,他們會積極把事情做好。
鮮少聽過員工說喜歡績效面談。許多人困擾於不知道該怎麼描述自己的表現(白話點叫做寫自評表),也有許多人抱怨績效面談無法真正反映員工的成效。不過,且別說員工不想績效面談,喜歡績效面談的主管應該是絕無僅有。為什麼呢?
大部分主管都會注意團隊裡發亮的明星員工。可是,要讓團隊運作順利,主管需要的不只是明星員工,還要基石員工(rock star),哪一類型的人是基石員工?
很多新手主管升上位子後才驚覺,最難的不是做事,而是帶人。唯有看清自己的優勢與盲點,並轉換心態,才能化解衝突與誤解,凝聚出全力支持你的團隊。
真人實事改編的影集《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有一段經典劇情:1945年2月,納粹敗北邊緣,美軍營長溫特斯(Dick Winters)率領部隊駐紮在萊茵河畔,他接獲長官命令,要
回想成長歷程,有沒有一位像是林育信般的身影,一個比自己更相信自己的人,可能是父母、師長,甚至是主管?
隨著 Z 世代成為職場主力,主管過去那套直接下指令、馬上執行的管理方式,對年輕員工未必奏效。想建立信任與合作,得先從說話方式和互動習慣開始改變。
一個行業,做多久才會做出興趣,體會出個中樂趣?中傑投資控股董事長兼執行長劉安哲聽從父母親安排,進到家族事業工作。直到入行7~8年,都還覺得,就「只是一門生意」,而且比想像中辛苦、複雜。
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在最新 podcast 訪談中透露的管理哲學,思考在技術進步如此快速的情況下,該如何管理。
英特爾前總裁安迪‧葛洛夫指出,主管真正的職責是「為部屬的工作增加價值」。主管必須想辦法改善部屬的工作習慣、方法,甚至調整工作內容,做更有效率的生產,提升團隊產出的質與量,才能成為一位稱職的主管。
員工眼中的優秀主管是什麼模樣?Google 透過一份問卷,讓員工替主管「績效考核」,從這些問題中,得以回推 Google 重視的管理特質是什麼...
優秀員工升任主管後常面臨管理困境,因為個人貢獻與團隊領導需要不同技能。新手主管易犯三大錯誤:習慣自己攬下所有事、過度微觀管理、急著求表現。
即使最強勢的領導者,也不能過分強迫人們去做什麼,而是使他們願意去做。信任,能讓人們自動向你靠攏...
如果你是企業創辦人或高階主管,你敢休假一個月,在完全放手的情況下,把公司大小事,交給團隊處理嗎?指望員工變得自動自發?先用6面向評估人才「積極度」。
如何凝聚渙散的團隊、重整旗鼓?在提高團隊凝聚力、生產力時,領導者可以透過「火箭模式」的 8 大要素分別引導成員,由外而內建立規範和認同,提升團隊績效:
當餐飲業基層勞務逐漸走向數位化與自動化,一個更深層、更具結構性的挑戰,正悄然浮現:中階管理層的數位斷層。
剛當主管,卻總覺得力不從心?懷疑沒領導力、時間不夠、帶人沒頭緒……,你不是不會,只是還沒學會。轉換角色,才能走出自己的管理之路。
一路上認真工作,獲得幾次升遷機會的你,在當了主管好幾年後,是否也曾時不時抱怨著「為什麼員工什麼事都做不好?」其實,你可能忘了自己最初也曾是一張白紙,需要時間摸索,甚至被指導的狀態了。
許多不適任的主管,不如大家所想的專橫或自戀,而是出自「好意」,卻用錯方法,因此對員工帶來負面影響。
微軟過去曾推行「強制分級評等」制度,要求主管依照個人績效將員工排名,鼓勵主管解雇名次墊底的員工,希望提升人才密度的美意,為何最終讓團隊陷入惡性競爭?
在重視人和、避免衝突的亞洲文化裡,許多主管只想當好人,更別提,少有部屬願意向主管提出諫言。其實,好的主管必須對部屬直接,不管是讚美或批評,也要讓部屬願意直率挑戰主管。
「前瞻變革」思維強調:不是在變化發生後才回應,而是在變化出現之前,就應該提前完成準備甚至開始行動。領導者如何養成前瞻思維?
許多創業家或新手主管由於缺乏經驗,不曉得該如何帶人、管理團隊。《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認為,可以試著模仿其他成功企業的領導者,他提出 3 個簡單的技巧: